似聚砂一处,成团也大难
出处:《诗三百三首 其九十六》
唐 · 寒山
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栴檀。
学道多沙数,几个得泥丸。
弃金却担草,谩他亦自谩。
似聚砂一处,成团也大难。
学道多沙数,几个得泥丸。
弃金却担草,谩他亦自谩。
似聚砂一处,成团也大难。
注释
椿树:一种常见的树木,这里指代修行者可能视之为神圣的植物。白栴檀:栴檀是一种香木,这里比喻椿树在某种文化中的高贵地位。
沙数:形容数量极多,常用来比喻修行的艰难和漫长。
泥丸:佛教术语,指修行者追求的涅槃境界,象征精神成就。
弃金:比喻放弃世俗的财富或追求。
担草:象征朴素的生活方式或修行的选择。
谩:空虚,徒然,这里指这种选择对自己和他人的无意义。
翻译
有人称椿树为白栴檀。修行漫长如沙粒众多,有几个能修成正果呢?
舍弃金银而选择扛草,这样对他自己也是空虚的。
就像聚集沙粒成团,困难重重,不易实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有人误把普通的椿树当作了珍贵的白栴檀。这反映出人们在追求道德修养时往往会迷失方向,徒劳无功。学道者多如沙数,却难得几人能真正悟到道的真谛。诗中还写到了弃金担草的比喻,表明有些人虽然口头上说着高尚之言,但实际行动却是自欺欺人。最后两句“似聚砂一处,成团也大难”则强调了即使聚集了许多沙土,也很难真正形成一个坚固的团体或整体,暗喻修道之难。
诗中的意象丰富,每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意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比喻,诗人传达了一种对于世间追求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真正修得道德的艰难与珍贵。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含义深远,是一篇高明的哲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