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天处处谷为陵,剩水残山见老僧
出处:《留别余澹心二首》
明 · 释函可
敷天处处谷为陵,剩水残山见老僧。
乞得一餐常自足,饶他百事总无能。
关心独有池生草,白首何堪鼠啮藤。
归去把茅诗卷在,思君常剔佛前灯。
乞得一餐常自足,饶他百事总无能。
关心独有池生草,白首何堪鼠啮藤。
归去把茅诗卷在,思君常剔佛前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僧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敷天处处谷为陵”以夸张的手法,将大地比作连绵不绝的山谷,暗示了自然界的广阔与深远,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接着,“剩水残山见老僧”一句,通过描绘老僧身处自然之中,与山水相伴的形象,展现了他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乞得一餐常自足,饶他百事总无能”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老僧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他并不追求物质的丰富或世俗的成功,对于生活中的琐事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他选择视而不见,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
“关心独有池生草,白首何堪鼠啮藤”则表达了老僧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池中生长的青草是他关注的唯一事物,而岁月的流逝,如同老鼠啃噬藤蔓,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一切。这两句诗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是对生命易逝的深刻反思。
最后,“归去把茅诗卷在,思君常剔佛前灯”表达了老僧对未来的期待与对友情的怀念。他想象着归隐山林,与诗书为伴,同时心中充满了对朋友的思念,希望在佛前的灯光下,能够寄托这份情感。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老僧独特的生活哲学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