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梁河陇翻九土,惊呼夜半呼延秋
出处:《花门行》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大唐宇宙非金瓯,黄头奚儿蟆作虬。
跳梁河陇翻九土,惊呼夜半呼延秋。
朔方健儿袖双手,战马伤春舞杨柳。
当时天骄不借兵,渭阙黄旗仆来久。
快哉健鹘随手招,渡河万匹疾如猋。
白羽若月筋簳骄,弯弓仰天落胡旄。
吁嗟健鹘有如许,邀我索花固其所。
明年西下崆峒兵,壮士重忧折天柱。
折天柱,唐无人,引狼殪虎狼非麟。
空令汉女嫁非匹,穹庐夜夜愁寒云。
跳梁河陇翻九土,惊呼夜半呼延秋。
朔方健儿袖双手,战马伤春舞杨柳。
当时天骄不借兵,渭阙黄旗仆来久。
快哉健鹘随手招,渡河万匹疾如猋。
白羽若月筋簳骄,弯弓仰天落胡旄。
吁嗟健鹘有如许,邀我索花固其所。
明年西下崆峒兵,壮士重忧折天柱。
折天柱,唐无人,引狼殪虎狼非麟。
空令汉女嫁非匹,穹庐夜夜愁寒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民族与清朝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民族间的迁徙、劳役、冲突与和解。诗中提到的“花门杂种”、“玉关迤西西海连”等词句,展现了边疆地区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诗人通过描述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或居城郭或游牧”),强调了他们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了这些民族在面对外来统治时的不同态度和反应(“牧滋畜猎城者田”)。
接着,诗人指出这些民族在性格上具有相似之处(“其性均能殖货产,刚勇善战则鲜焉”),但又因历史和文化差异而存在分歧。这种描述反映了边疆治理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诗中还提到了准噶尔部的历史地位(“准噶尔昔全盛日,役使若辈如奴佃”),以及清朝对边疆民族的政策调整(“令弃故居来伊犁,课其引水种稻籼”)。这体现了清朝政府在边疆管理上的尝试与挑战。
然而,诗中也揭示了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服劳供赋不敢怠,讵知隐恨已有年”),以及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逆渠去岁窃据际,回人助之藉少安”)。这些描述反映了边疆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和民族情感。
最后,诗人通过“一宄搆害贻万亿,降殃会见昭昭悬”表达了对历史事件后果的深思,以及对边疆和平稳定的渴望。整首诗以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边疆民族与中央政权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历史变迁对边疆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