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船上风烟暝,古木林中砧杵乾
出处:《溪寺水阁闲眺因寄宋使君》
唐 · 贯休
溪木萧条一凭阑,玉霜飞后浪花寒。
钓鱼船上风烟暝,古木林中砧杵乾。
至竟道心方始是,空耽山色亦无端。
谁如太守分忧外,时把西经尽日看。
钓鱼船上风烟暝,古木林中砧杵乾。
至竟道心方始是,空耽山色亦无端。
谁如太守分忧外,时把西经尽日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溪木:稀疏的树木。萧条:稀疏、冷清。
凭阑:倚靠栏杆。
玉霜:秋霜。
浪花寒:浪花因霜而显得寒冷。
钓鱼船:小舟。
风烟暝:暮霭沉沉,形容天色昏暗。
砧杵:捣衣石和棒槌,用来捣衣服。
至竟:毕竟。
道心:内心的平静。
空耽:只是沉迷。
太守:古代地方长官。
分忧:分担忧虑。
西经:西方的地图或书籍。
翻译
独自倚栏欣赏溪边稀疏的树木,秋霜过后,浪花显得格外寒冷。在钓鱼的小舟上,暮霭沉沉,古树林中传来阵阵捣衣声。
毕竟,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只是沉迷于山水美景也是没有尽头的。
谁能像太守一样,在忧虑之外还能享受闲暇,整天观赏西经(可能指地图或书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村风光图。开篇"溪木萧条一凭阑,玉霜飞后浪花寒"两句,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水边景致:轻柔的树枝搭在栏杆上,微小的霜花在清澈的流水之后飘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清冷的情境。
接着"钓鱼船上风烟暝,古木林中砧杵乾"两句,则转向了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的交融:渔人在摇曳的风烟中垂钓,而远处的古树间传来了打磨农具的声音。这里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心境。
"至竟道心方始是,空耽山色亦无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归宿,这种情感在唐代文学中颇为常见,是对都市喧嚣的一种逃避。
最后两句"谁如太守分忧外,时把西经尽日看"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太守(地方官员)的仰慕之情。太守不仅分担百姓的忧愁,还在闲暇时刻研读佛教经典,这种超然物外、修身养性的态度,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绘,以及对高洁官员品格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清净自守和精神寄托的深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