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其五)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万古燕云泪,千秋战伐场。
黄河流不尽,白日到无光。
杀气随风转,边声入夜长。
轩辕台已没,何处望渔阳。
黄河流不尽,白日到无光。
杀气随风转,边声入夜长。
轩辕台已没,何处望渔阳。
鉴赏
这首《塞上曲(其五)》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浓郁的悲壮氛围。
首句“万古燕云泪”,以“燕云”象征边疆地区,用“泪”字渲染出历史沧桑与人民苦难的深切情感,仿佛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承载着无数的悲伤与哀愁。接下来,“千秋战伐场”进一步点明了边塞之地的战争频繁,历史的厚重与战争的残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悲壮的画面。
“黄河流不尽,白日到无光”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黄河的奔腾不息与白日的光芒消失相对比,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更暗含了对战争破坏力的强烈谴责,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流不尽”的形象与“白日到无光”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自然和人类带来破坏的深刻反思。
“杀气随风转,边声入夜长”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场的恐怖气氛和夜晚边塞的寂静。杀气弥漫,随风飘散,边疆的声响在夜晚显得格外悠长,营造出一种既紧张又孤寂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最后,“轩辕台已没,何处望渔阳”两句,以历史遗迹的消失为引子,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未来的迷茫。轩辕台,可能是指古代的军事要塞或祭坛,其“已没”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消逝。而“何处望渔阳”则表达了对远方边疆的遥不可及之感,以及对国家统一与和平的深深期盼。
整体而言,《塞上曲(其五)》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地区的独特风貌和历史沧桑,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