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送孔樵岚入都(其二)赏析

送孔樵岚入都(其二)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西北方阻饥,东南荷戈戟。
斯民独何辜,上天无乃虐。
嗷嗷鸿在野,往往人相食。
犹闻冻馁馀,未免多求索。
岂无有心人,付之长太息。
子抱经世具,慷慨足智略。
虽云在下位,自待良不薄。
修途八千里,耳目亲所历。
何以献彤庭,苍生望膏泽。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创作的《送孔樵岚入都(其二)》。诗中描绘了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治理的深思。

首句“西北方阻饥,东南荷戈戟”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西北地区因饥荒而民不聊生,东南地区则因战乱而兵戈四起。接着,“斯民独何辜,上天无乃虐”表达了诗人对这种不公现象的质疑与愤慨,认为无辜的百姓不应承受如此苦难。

“嗷嗷鸿在野,往往人相食”进一步描绘了社会的惨状,比喻流离失所的百姓如同野外的鸿雁,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情景。“犹闻冻馁馀,未免多求索”指出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人们仍然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不得不寻求更多的资源。

“岂无有心人,付之长太息”表达了诗人对有良知者的期待,希望他们能为百姓的苦难发声,表达出深深的叹息。接下来,“子抱经世具,慷慨足智略”赞扬了即将入都的友人孔樵岚,认为他具备解决社会问题的才能和智慧。

“虽云在下位,自待良不薄”表明孔樵岚虽然身处低位,但对自己的要求并不低,暗示他有志于改变现状。最后,“修途八千里,耳目亲所历”描述了孔樵岚将要经历的长途跋涉,以及他亲身经历的社会现实。

“何以献彤庭,苍生望膏泽”则是对孔樵岚的期待,希望他能够将所见所闻带回朝廷,为百姓争取更多的福祉。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改善民生的渴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