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淝水之捷
清 · 张洵佳
徼倖成大功,莫如谢安石。
秦兵八十万,仅恃淝水隔。
太傅方游山,未暇纡筹策。
幸而朱序来,急进乘其隙。
临阵肯退师,天夺符坚魄。
遂令小儿辈,铭勋垂竹帛。
否则局上棋,着着无生机。
风流大罪案,又劳史官断。
秦兵八十万,仅恃淝水隔。
太傅方游山,未暇纡筹策。
幸而朱序来,急进乘其隙。
临阵肯退师,天夺符坚魄。
遂令小儿辈,铭勋垂竹帛。
否则局上棋,着着无生机。
风流大罪案,又劳史官断。
鉴赏
此诗《谢安淝水之捷》由清代诗人张洵佳所作,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卓越军事才能与决策智慧。
诗中首先赞扬了谢安的功绩,称他为“大功”,并将其比作历史上的名相谢安石,暗示其成就非凡。接着,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秦军的强大,拥有“八十万”兵力,仅凭“淝水”一河之隔,便能抵御如此强大的敌军,凸显出谢安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随后,诗人巧妙地引入了谢安的生活细节,提到他“方游山”,即在战前悠闲地游山玩水,看似不关心战事,实则是在静待时机,展现出其深藏不露的智谋。诗中还提到“朱序来”,暗示了关键人物的出现,使得谢安得以利用秦军内部的矛盾,成功发动攻势。
“临阵肯退师,天夺符坚魄”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谢安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秦军士气低落,最终败北的情景。诗人通过“铭勋垂竹帛”的表述,强调了这场胜利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谢安功绩的永久纪念。
最后,诗人以“风流大罪案,又劳史官断”收尾,既是对谢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肯定,也暗含对后人评价历史人物时应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的提醒。
整首诗通过对谢安淝水之战的精彩描绘,不仅展现了谢安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