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黄连泻心汤

黄连泻心汤

《云岐子脉诀》:黄连泻心汤别名

泻心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处方

黄连 生地黄 知母各15克 黄芩60克 甘草15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养阴泻火,治伤寒,太阳、少阳相合,伏阳上冲,变为狂病,脉紧。

用法用量

每服30克,用水230毫升煎服。

摘录《云岐子脉诀》《外科正宗》卷四:黄连泻心汤处方

黄连 山栀 荆芥 黄芩 连翘 木通 薄荷 牛子各3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

清心泻火。治大人、小儿心火妄动,结成重舌、木舌、紫舌,胀肿坚硬,语言不利。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灯心20根,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伤寒大白》卷三:黄连泻心汤处方

黄连、麦门冬、赤茯苓、甘草、木通。

功能主治

热病内伤不得卧。

摘录《伤寒大白》卷三《外科真诠》卷上:黄连泻心汤处方

人参1钱,黄连5分,熟地1两,白芍2钱,远志1钱,麦冬2钱,茯神2钱,银花5钱,公英2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

大补其水,内疏心火。主井疽。生于心窝中庭穴,属任脉经,由心经火毒而成,初如豆粒肿痛,渐增心躁如焚,肌热如火,乃心热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济心火也。

摘录《外科真诠》卷上《证治汇补》卷五:黄连泻心汤处方

黄连5分,厚朴5分,干姜5分,甘草3分,人参1钱,半夏1钱,生姜1钱。

功能主治

痞满。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证治汇补》卷五《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黄连泻心汤处方

姜黄连、甘草、生地、归尾、赤芍、木通、连翘、防风、荆芥。

功能主治

舌心疮。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证治汇补》卷四:黄连泻心汤处方

大黄、黄芩、黄连、生地、甘草、木通。

功能主治

心热口苦。

摘录《证治汇补》卷四《云歧子脉诀》:黄连泻心汤别名

泻心汤

处方

黄连半两,生地黄半两,知母半两,黄芩1钱,甘草半两。

功能主治

伤寒太阳、少阳相合,伏阳上冲,变为狂病。

用法用量

泻心汤(《杂病源流犀烛》)。

摘录《云歧子脉诀》《证治要诀类方》卷一:黄连泻心汤处方

大黄1两,黄连1两,甘草5钱。

功能主治

伤寒阳痞,时有热证者。

用法用量

原书用本方治上症,宜先用桔梗枳壳汤,后用本方。

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一《医统》卷十四:黄连泻心汤处方

黄连1钱半,生地黄1钱半,知母1钱半,甘草5分。

功能主治

大头时疫。心脉实,舌干,或破或肿者。

用法用量

水1盏半,煎8分,温服。

摘录《医统》卷十四《明医指掌》卷五:黄连泻心汤处方

黄连1钱2分,厚朴1钱(制),干姜8分,甘草5分,人参8分,白芍药8分。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心下虚痞,按之痛。痞满,脉弦数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2钟,煎8分,空心热服。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黄连清膈热以消痞,厚朴泻中满以除痞,干姜温胃散寒滞,人参挟元鼓胃气,甘草和中气,半夏燥痰湿,更以生姜温气散寒滞也。

摘录《明医指掌》卷五《医方简义》卷二:黄连泻心汤处方

黄连(姜汁炒)1钱,姜半夏1钱5分,酒炒黄芩1钱,干姜8分,人参1钱,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

伤寒吐利并作,邪在上者。

用法用量

加大枣2枚,水煎服。

摘录《医方简义》卷二《疡科心得集》卷上:黄连泻心汤处方

黄连、黄芩、甘草。

功能主治

一切火热壅肿疮疡。

摘录《疡科心得集》卷上

猜你喜欢

  • 北艾汤

    处方北艾1把。功能主治痈疽,疮口冷滞,脓血少,肉色白,久不合。用法用量煎汤,密室中洗,仍以白胶烧烟熏之,续贴膏药。仍多服排脓内补散、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摘录《直指》卷二十二

  • 北芪杞子炖乳鸽

    处方北芪30克 杞子30克 乳鸽1只制法先将乳鸽去毛及内脏与北芪、杞子同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功能主治补心益脾,固摄精气。用于早泄、阳痿、体倦乏力、自汗、心悸。用法用量饮汤吃肉,一般3天炖1次,3~5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即愈。摘录《饮

  • 北豆根片

    来源本品为北豆根中提取的总生物碱片。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黑棕色;味苦。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内结所致的咽喉肿痛;急性咽炎、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0mg,一日3次。规格(1)15mg(2)30mg贮藏密

  • 半丁丸

    处方半夏(半服者)半两(汤洗7次,为末)、丁香1钱(重碾碎)。制法上将半夏末水搜作剂,包丁香,再以面裹煨令熟,去面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婴孩小儿风痰在膈,痰盛咳嗽,作热烦闷,神不安稳,睡眠不宁,可进饮食或欲饮食,食之即呕。

  • 半两丸

    处方巴豆(去皮)半两,大戟(锉碎)半两。制法上药同入铫内,油炒焦黄,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五积六聚。用法用量每服3丸,乳食前、临卧米饮送下。摘录《卫生总微》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