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科学用药20法则

科学用药20法则

有病吃药天经地义,但是如果不注意用药习惯而胡乱吃药就有可能适得其反。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能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用之不当,轻则延误治疗,重则致残或危及生命。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药物性损害已上升至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因不合理用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住院的病人比例为10%-20%,其中有5%的病人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因此,安全合理用药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我们的身边,自购药物、自我药疗非常普遍,由此带来的滥用、乱用药物以及药物性损害等问题也日益凸现。

滥用乱用健康减分

在不少专家看来,多数人最常见的20个用药“陋习”为以下这些:

1、看到平价药店里好几种药都符合自己的适应症,就统统买回来备用;

2、根据广告介绍,去药店自行选购药品;3、“老病号”久病成良医,自行“点药”;4、不管是否对症,盲目崇拜“进口药”;5、认为“便宜没好药”,价格低的药品肯定治不了病;

6、在购买和服用非处方药物前,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7、为尽快治愈,加量、超时服用非处方药;8、在用药过程中,不按医生要求定期检查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9、不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

10、为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随意用牛奶、果汁、茶水送服药物;

11、把医嘱“每日四次”,简单理解为一日三餐加睡前一次用药;

12、家庭小药箱存放药品混乱,不按规定条件贮存药品;

13、从不检查药品有效期,对过期药品舍不得处理,或随意丢弃;

14、一有头痛、发热、腹泻、皮肉伤等,就自行服用抗生素;

15、为了提高“保险系数”,任意延长抗生素使用疗程;

16、中草药属于天然药品,无不良反应;17、认为“以毒攻毒有奇效”,滥用有毒中草药抗疾病;

18、害怕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讳医忌药;19、“进补强身”观念过分深入人心,不仅中药补,而且西药补;

20、症状重时多药联用,症状轻时少用药,甚至擅自停药。

掌握用药科学法则

针对以上用药“陋习”,专家分别给予点评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用药建议:

1、药品是特殊商品,用药安全是前提;

2、药品广告是介绍新药的良好途径,但不是药品说明书;

3、就医时,配合医生治疗是病人应有的自觉行为;

4、药品疗效应从安全性、有效性和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综合考虑;

5、价格不是决定药品疗效好坏的关键因素;

6、说明书是指导老百姓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的重要信息;

7、非处方药的安全性好,只是相对于处方药而言的;

8、检查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对指导合理用药极其重要;

9、合理饮食是发挥药物疗效的必要保证;

10、无特殊要求的口服药应用温开水送服;

11、正确的给药时间,可以维持人体内恒定的血药浓度;

12、为确保药品质量,每一种药品都有适合自己的存放条件;

13、过期药品不仅失效,还可能对人体有害;

14、只有明确的细菌性感染,才能用抗生素;

15、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不刻意延长疗程;

16、“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如此;

17、“以毒攻毒”仍需中药辨证论治;

18、药物不良反应并非100%会发生,但须提高警惕;

19、“缺什么补什么”是中医“补法”的精髓,西药无“补”可言;

20、用药不可贪多,更不可随意减药、停药。

猜你喜欢

  • 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常见急症之一。按临床表现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与重型急性胰腺炎两种。前者多见,临床上占急性胰腺炎的90%,预后良好;后者少见,但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病情凶险。

  • 养血祛风治斑秃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张某,女32岁,2008年10月17日初诊。患者于3月前晨起发现头枕部斑秃一块,后来逐渐发展而成全秃,经多方医治罔效,头部光亮,羞于见人,夜寐多梦,大便干,月经先期,量多色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心血亏损

  • 明医理 辨证准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1)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编者按:膏方又称膏滋,系指药材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辅料制成的半流体或固体制剂,是中医的传统剂型。随着近年来膏方热的广泛兴起,膏方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庞国明教授就

  • 麦门冬汤方证浅析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

  • 自拟方治湿疹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湿疹是一种变态性疾病,临床比较多见。中医学文献中虽无湿疹之名,但对有些疾病的记载与湿疹相符合,如“奶癣”、“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等。其发生多与体质因素有关。或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内蕴;或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