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针灸奇术解难题——凌企昌针刺解肠癌术后腹胀

针灸奇术解难题——凌企昌针刺解肠癌术后腹胀

上海凌企昌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曾用针刺解除肠癌术后腹胀,取得满意效果。

病家张某,男,59岁,患直肠癌,在今年6月上旬住上海二军大长海医院,进行开刀治疗。手术后腹部胀气不通,一拖五日,下腹部膨胀,连上腹亦隆起,患者极度不舒。最严重的问题是腹部开刀后的刀口缝线,已有绷开的危险。在此情况之下,医院决定再次手术,第二次开刀放气,以求排除险情,重新缝合创口。不料手术后,依旧不能通气,腹胀症状如前,四天之后气仍不通,险情再生。情况危急,患者家属要求院方是否能再动手术或其他解危措施。院方对第三次手术不予考虑,只能无奈观察。在此危急情况之下,家属要求请院外针灸医师会诊,院方立即同意。

6月14日中午,凌企昌被请至长海医院会诊。到病房后,见病人口插胃管已数日,不准饮食,即使是水也不可入口;腹部拖出管子,装上一个塑料存气袋。因为腹内气不通,因此袋也是瘪的。患者神气萎靡,情绪低落,一切营养等物均靠挂盐水注送。

鉴此,当时唯一紧急处理的就是想尽方法通气,否则如果刀口缝针绷开,那后果不堪设想。考虑到患者经直肠癌手术,取穴应该在大肠经上选择。

第一个穴位选大肠经上的郄穴温溜。该穴在手上臂处,不受手术影响,然在疏通经络之气上,比较理想。此外,郄穴的穴性又是对急性病有效的,故取之。

第二个穴位取大肠俞。它是大肠经的背俞穴,对大肠有直接影响;

第三个穴位取足三里。它是胃经的合穴,既能健胃,又有强壮之功能。

选定之后即刻操作。先取温溜,进针之后,针感向大指食指方向放射,得气状况比较理想。因另取穴位要变换体位,故不留针;再取大肠俞,针感向下直达足背足趾,得气理想,确属甚好;最后针足三里,针感直至足背,得气亦佳。仅定此三穴位,双取六针,每针得气均优。当场无有动静,以观后效。

次日(6月15日)中午,家属来电话,告知当日至晚间患者腹胀减轻,第二天早晨查房时,医生发现其上腹部肿胀已平服,腹部的受气袋也充气,症状大有好转。鉴此,查房医师决定拆除其胃管和腹部气袋。

至此,院方希望凌老为患者复诊,再针一次。因白天医诊繁忙,到晚上,凌老再嘱为患者针第二次。他仍取以上三穴六针。第三天(6月16日)家属中午来电称,今日查房医师已嘱可以进食,饮流、半流质,全家非常高兴,请求凌老是否再针一次,以巩固疗效。凌老考虑病人是癌症手术者,确应防止变故,故夜间再为其进行了第三次进针治疗。治疗后,患者当场排气,一身轻松,情绪欢乐,精神振奋,脏气通畅。(张高炯)

人物链接

凌企昌194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师从丁济万。1991年前曾在上海市四川南路、南京东路地段医院任副主任医师;1992年至今,在上海宁波路587弄7号自行开业“中医针灸诊所”。为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会员。擅长用针灸治疗疑难杂症。

猜你喜欢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技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凝血,纤溶功能亢进,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出血,脏器损伤,血细胞破坏,甚至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病属中医“瘀血证”范畴。病因病机热毒

  • 仲景论消渴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消渴为临床常见症状,它以口渴明显为主,但又不尽同于糖尿病,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及尿有甜味等临床表现,而《金匮要略》消渴篇,把口渴都归属于消渴,有口渴多饮,也有口渴不欲饮,但无

  • 手足口病病因应为风热疫气

    万柏松 河北省迁安市传染病医院手足口病自2008年开始在我国大范围漫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死亡病例。引起全国医者的高度重视,而此病在1981年才开始在上海被发现,中医古籍中没有针对性的记载,如何治疗手足口病?特别是中药能否发挥作用?是摆在中

  • 精工艺 细制作 —— 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4)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确立主方、选好药材之后,将要进行膏方的制作。膏方制作的工艺已经流传千年,工序繁复,要求严格,否则难达到“滴水成珠”的基本要求。俗话说,膏方补不补在医生,灵不灵在制作。如果工艺不精、制作欠细,必将直接影响到膏方的品质

  • 急性肾衰中医诊疗技术

    急性肾衰竭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急骤(数小时或数天)、进行性减退,导致氮质血症、水钠潴留、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临床综合征。本病属中医学“癃闭”、“关格”范畴。其病因病机包括疫毒犯肾、毒物伤肾、瘀石内阻、湿浊内蕴等。辨证分型热毒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