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本经》麻黄功效释义

《本经》麻黄功效释义

宋永刚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麻黄为《本经》中品。原文: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草质茎。现代中药学教材认为,具有发汗作用的药味是辛味,因麻黄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故认为麻黄味辛,这与《本经》所言不符。而笔者认为,有关五味的理论并不具有普适性,也就是说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并不一定具有辛味;反过来讲,具有辛味的药物也不一定具有发汗作用。

对于麻黄是否具有辛味争议很大,但并不能由此而对其发汗作用进行质疑,不仅如此,麻黄强大的发汗作用自古至今被广泛认可。故《本经》云其“发汗出表”,这是麻黄的最基本作用。

中医治疗疾病时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祛除邪气时要给邪气一个出路。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也就是说,侵犯到人体肌表的邪气,要通过发汗的方法来治疗。麻黄通过其发汗作用,可治疗外感风寒之邪所致的头痛,这在《伤寒论》中有具体的临床应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临床上凡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无汗、恶寒等,均可用本方来治疗。2007年秋,笔者一朋友受凉后头痛,鼻塞,无汗,微恶风寒,诊断为外感风寒表实证,予麻黄汤加白芷,仅服一剂,2小时后头痛即愈。这是对《本经》原文主治“中风伤寒头痛”一个很好的例证。

取麻黄的发汗作用,可治疗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无汗、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有的患者突出表现为发热,若伴有无汗,用手触之干热而无汗(笔者最常触摸患者背部),取《伤寒论》之麻黄汤原方煎服汗出即效,不但退热迅速,而且往往半剂或一剂即安。笔者观察:治疗外寒风寒,卫阳被郁之发热,大多数患者在服用麻黄汤半剂,盖被20分钟左右即可出大汗,伴随着大量的汗出,体温迅速下降,疗效极佳,多不反弹,屡试屡验。

笔者认为,原文中的“去邪热气”并非是热邪,而是风寒外束肌表,阳气内郁而出现的发热,这种发热的治疗方法是发汗,故麻黄能治之。本品能够“除寒热”,可以理解为祛除恶寒发热,麻黄是发散风寒药,恶寒发热是表证的表现,故能治之。

温疟,现在一般认为属于疟疾的一种,即先发热后恶寒的一类疟疾。不过笔者认为,此处的温疟,可以理解为恶寒发热一类的疾病,“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所以,温疟当作表证解也未尝不可。

现代中药学一般认为麻黄有三大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因其能宣肺平喘,故可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咳嗽、喘息等,这在临床上的应用极为广泛,最常与杏仁配伍应用。若治疗风寒外束之咳嗽,可与杏仁、甘草同用,即三拗汤,这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基本方;若见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咳嗽、痰多、清稀等,可与桂枝、半夏、细辛等用,如小青龙汤;若外感风寒,入里化热而致邪热壅肺之咳喘,须配伍清热泻火之石膏,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等,用麻黄类方治疗咳喘的方剂还很多,不胜枚举,只要辨证准确,疗效均佳。这些均可以看作是本品能够“止咳逆上气”的佐证。药理研究也发现,麻黄所含的麻黄碱、伪麻黄碱均具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陈瑞春先生认为临床用麻黄治咳嗽药量宜轻不宜重。因为肺为华盖,轻清在上,所以用麻黄治咳,旨在宣肺,用量宜轻。吴鞠通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即是指肺药要轻用。再者,麻黄用量过大,有耗伤肺气之虞,每剂3~5克,用得恰到好处。余毕生喜欢用麻黄治咳嗽,尤其是冬春两季咳嗽,麻黄是必用药。夏秋也不忌用麻黄,但用量都很轻。如果嫌其量轻不能祛病,可以用前胡、桔梗、紫苏叶、紫菀、款冬花之类药,辅佐麻黄宣肺,既达到宣肺止咳的目的,又无耗气或留邪之弊。陈瑞春先生还认为,如在小青龙汤中用麻黄其量可用10克,因其有五味子的收敛,麻黄量大无碍。麻黄炙用,药力更缓和而有效,量稍大亦无妨。

现代药理研究还证实,麻黄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故能够“破癥坚积聚”,所谓的“癥坚积聚”实际上是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肿块一类的病证,比如肌肉深部组织的脓肿、慢性骨髓炎、骨结核等。此类疾病大多表现为漫肿无痛,局部皮色不变,但均比较顽固,缠绵难愈,大多属于阴证疮疡的范围,用阳和汤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阳和汤的药物组成是:熟地黄一两(30g),麻黄五分(1.5g),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二钱(6g),肉桂一钱(3g),生甘草一钱(3g),姜炭五分(1.5g)。方中麻黄用量并不大,既能散寒散结,又能制约熟地黄的滋腻之性。

综上所述,《本经》记载了麻黄的发汗、平喘、散结等作用,而对其利水作用却没有认识到。

猜你喜欢

  • 仲景五泻心汤异同辨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

  • 甲亢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指甲亢表现有急剧的致命性加重。这是甲亢少见的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甲亢危象常在未诊断或治疗不彻底的久病甲亢患者中发生,女性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少见。特征为发热,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以及循环系统、中枢神

  • 久咳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3)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某某,男,24岁。2007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经常咳嗽10余年,自觉腹中有寒气上涌而咳,痰少,痰质稀白,时有发灰,稍饮凉水便可引发咳嗽。纳可,喜热饮,腹部怕凉,大便不爽,曾服三仁汤无效。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数。辨

  • 滋肾解毒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方药组成:山茱萸9克,山药15克,熟地黄15克,干姜3克,茯苓12克,牡丹皮6克,熟附片3克,生甘草30克(或生甘草皮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此方为贵州名医石恩骏教授所创,系其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之常用

  • 沙参麦冬饮治剥脱性皮炎

    马建国 马龙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李某,女,68岁。半月前颈部、腹部、双上肢、腰部、双小腿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发痒,自行用雄黄酒、红花油外搽。两小时后局部皮肤潮红,并逐渐扩展蔓延至头皮、颜面、躯干、四肢,呈现出大片状弥漫性红色皮损,上覆细薄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