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几对易混淆中药的性状鉴别

几对易混淆中药的性状鉴别

唐玲 四川省西昌市州二医院

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防病治病的重要工具。中药的真伪优劣关系到人们用药的安全与疗效。由于历史沿革、地方习用,中药品种繁多,有些性状相似的中药材易混淆,现简述几对易混淆中药的鉴别方法如下:

地骨皮与香加皮

地骨皮: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呈筒状或槽状或不规则卷片,长3~10cm,直径0.5~1.5cm,厚1~3mm。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粗糙,具纵横皱纹或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味微甘而苦,地骨皮性寒,味甘淡,清虚热凉血。

香加皮:为萝藦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少数呈不规则块片状,长3~10cm,直径1~2cm,厚2~4mm,外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栓皮易成片状脱落,内表面黄白色或淡红棕色,有细纵纹,质地疏松而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不整齐。有浓厚的香气,味苦,稍有麻舌感,香加皮性温,味辛苦,有毒,祛风湿、壮筋骨、强腰膝,现代研究表明它具有强心作用。

由于二者外形相似,故有误将香加皮当地骨皮使用,二者功能主治不同,且香加皮有毒性,使用时应注意区分,以免混淆。

白花蛇舌草与水线草

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干燥全草。它纽缠成团状,灰绿色或灰棕色。有主根1条,须根纤细、茎细而卷曲,质脆易折断,中央有白色髓部。叶多破碎,极皱缩,易脱落,有托叶,花腋生,多见梗。气微,性凉,味甘、淡,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之功效。

水线草:为茜草科植物水线草的全草,又名伞房花耳草,形态近似白花蛇舌草,但花2~5朵集成腋生伞房花序,花梗极纤细,长0.5~1cm;托叶合生或鞘状,顶端近截形,有刚毛,它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

过去有些地区将水线草作白花蛇舌草入药,但二者功效有异,现将它作为白花蛇舌草的伪品。

石菖蒲与水菖蒲

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均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鳞毛状的叶基残余。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有明显内皮层环纹,并可见多数棕色油点散在。气芳香,味苦,微辛,具有开窍、豁痰、化湿、和胃之功效。

水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水菖蒲的干燥根茎。根略呈扁圆柱形,少有分枝,根茎较石菖蒲粗大,少有分枝,质硬,断面海绵样,类白色或淡棕色,有多数小空洞及维管束小点。气较浓而特异,味辛,具有芳香开窍、和中辟浊之功效。

二者功效相似却有差异,并非一物,不宜互相代用。

鸡内金与鸭内金

鸡内金:为雉科动物鸡的干燥沙囊内壁,呈不规则皱缩的囊片状,完整者长约3.5cn,宽约3cm,厚约0.5~1cm。表面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薄而半透明,有多数条状皱纹,呈波浪形。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性平味甘,健胃消食、涩精止遗。

鸭内金:为鸭科动物鸭的沙囊内壁的干燥品,多呈碎片,为蝶形或片状,较厚,约1.5mm,棱沟皱纹少,外表面暗绿色,紫黑色或黄棕色,内表面黄白色,质韧,断面无光泽。疗效与鸡内金相似而稍逊。

由于二者淀粉酶、蛋白酶的活力有明显区别,故不宜互相代用。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猜你喜欢

  • 阴阳两虚应该怎么补?中医来告诉你!

    所谓的阴阳两虚就是你既有阴虚的症状,同时又有阳虚的症状。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患者来看诊,他说自己在冬天的时候感觉特别的怕冷,穿的比别人就是特别厚,总是感觉自己后背凉,腰凉,腿凉,脚凉,甚至是屁股都是凉的,就是穿得再多都感觉不到热乎,有一种就是像

  • 气机不调这四种表现,看看你中招了吗!

    百病生于气,这四种气机失调,中医帮你改善。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这最近呢,我对这个中医的气啊,也有不少体会啊,从自身也好,从患者的角度来讲,中医的气,其实首先跟大家说的,要讲究一个平衡,什么平衡呢?叫升降出入,简单说就得有出气,有进气

  • 脾胃虚弱远离这五点,让你的脾胃恢复

    第一点就是运动,缺少运动的人会脾虚,这一类病人呢,我跟大家说的是什么特点呢?比方说你吃得非常好,三餐规律,但是我就是不运动,为什么会脾虚呢?这个就是中医讲的气血是需要运行的,也就是气不是死气血要活血,你这个运动呢,会改善这个气血,如果你不运

  • 萎缩性胃炎在临床频发,中医这样调理

    今天跟大家再聊一聊这个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我在临床上是经常见到的啊,这个疾病啊,它的病因和病机啊,用中医来说呢,可能会更好一些,目前西医在这方面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啊,有一些黏膜保护剂,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啊,对治疗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不是效果

  • 上热下寒还是寒热错杂?中医帮你辨证调理!

    首先说一下这个寒热错杂症啊,这是中医一个症型名词,这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身上既有寒症,又有热症,有哪几种情形呢?其实在临床我们常见的类型,一种就是湿热证,这个湿热证呢,我们说中医体内有湿热之邪,患者就问,我湿热为什么我还怕冷,这个就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