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认识风湿性关节炎

认识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称这个病为“痹证”,痹是阻闭不通的意思。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袭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脉,深入关节筋脉,皆可以发病。大量文献与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故外邪易于入侵;患病之后,又无力驱邪外出,以致风寒湿热之邪得以逐渐深入,留连于筋骨血脉而为痹证。因此,体虚是本病重要的内在因素,而风、寒、湿、热之邪通常地是引起本病的外在因素。也有些病人平时体质尚好,但由于久居严寒之地,又缺乏必要的防寒保暖措施;或者住地潮湿、睡卧当风、冲风冒雨、水中作业等等,日久也可积而为病。由于病久气血周流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阻闭经络,深入骨节,而致根深难除,痹证晚期所见到的关节肿胀、畸形,多为痰瘀交阻于骨节之间所致。

本病患者可表现为大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困难,呈游走性发作。急性期过后,关节完全恢复正常。若转为慢性,则关节、肌肉经常酸痛,遇潮湿和寒冷时疼痛加剧。中医治疗此病,以祛邪通络为主。

如果病人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并涉及较多关节,肢体屈伸不利,伴有发热、怕风或见汗出,舌苔薄白,属于风痹,治以祛风通络,散寒利湿,可用追风活络丸治疗。如果病人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痛处皮色不红不热,得热则痛减,关节屈伸不利,属于寒痹,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可用小活络丹治疗。若病人表现为肢体疼痛,痛处固定不移或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属于湿痹,治以利湿活络,祛风散寒,可用桐丸治疗。若病人表现为关节疼痛不可触,痛处红肿灼热,不能活动,常伴有发热、怕风、舌质红、苔黄,属热痹,治以清热利湿,活血散风,可用当归拈痛丸治疗。若初期发热明显者,可先选用银翘解毒丸治疗。若病人主要表现为体弱消瘦,眩晕乏力,腰疲,关节疼痛、肿大,或肢节僵硬、活动受限,属顽痹,治以补益气血、化瘀通络,可用薯蓣丸治疗。若痹证日久,有肢体关节疼痛,肢麻无力,腰背酸痛等,宜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可用独活寄生丸治疗。对于风湿性关节炎,还可采用针灸、按摩或热熨法治疗,此外,食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猜你喜欢

  • 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

  • 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应注意的问题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

  • 痛经药膳方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症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相鉴别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

  • 养神补心安眠类对药

    现代名医施金墨先生从医60多年,博览医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寻找。他学习严谨,医理透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其是善用对药。现总结施老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辨证施治分九法。施老将临床上看到的失眠分为四种情况:睡眠不能;睡眠时间短,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