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穴位的神奇

穴位的神奇

古人认为散布在经络通路上的穴位,是气血出入会合的“处所”,是气的运行通道,可以平衡和储存流动的气。

如果把经络比作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穴位就是其间一个个服务区;把经络比作一张大网,穴位则可比作网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达到局部的治疗和调整全身状态的作用。

小时候的王小一有个爱好,就是用食指和中指在小朋友背上乱戳,在阿姨严厉的责问下,小一委屈地说,我只是想给他点穴治病。其实,她是把小朋友当沙包,想在不断练习中成长为大侠。今天记者就要给点穴爱好者王小一讲一讲穴位是什么。

穴位是怎么发现的

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原院长谷世喆教授介绍,穴位的发现与经络理论以及针灸实践的发展息息相关。最早,古人在临床中发现用针刺激体表的某些部位后,能使病情好转,以后就慢慢将这些部位称为腧穴,按照功能、位置等加以命名,并总结出一套穴位治病的理论。例如胃脘痛可循经取胃经的腧穴足三里、梁丘等;胁痛者可循经取肝胆经的腧穴阳陵泉、太冲等;头疼可取合谷、内庭等穴。

随着针灸疗法的广泛运用和经验积累,现在发现的穴位越来越多,其中归经的穴位有360多个,没有归经的穴位可能有上千个。古人认为散布在经络通路上的穴位,是气血出入会合的“处所”,是气的运行通道,可以平衡和储存流动的气。如果把经络比作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穴位就是其间一个个服务区;把经络比作一张大网上,穴位则可比作网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达到局部的治疗和调整全身状态的作用。

穴位有什么特别

穴位又称为腧穴,“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现代人曾经尝试使用电生理、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等来研究穴位的分布,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腧穴研究者们认为,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复杂关联。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在研究之中。

“葵花点穴手”的真假

2009年2月22日,大河报刊发了一条名为《“葵花点穴手”重现江湖?》的文章,详细记载了精通少林点穴功的一位名叫蔡玉建的高人点穴的过程。《大河报》记者及同行的医生现场体验了点穴的功效:“脸色大变,呼吸急促,木头一般地僵在了那里;脏器、肠子好像绞在了一起,继而颈部全部麻痹、呼吸困难”,直到解穴后方才恢复正常。蔡玉建说到,被点穴的人虽然局部或全身疼痛难忍,但现代医学检查根本无法查出原因。

针对这一报道,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冯周琴教授说,数年前他出差住宿宾馆,在淋浴过程中一不小心摔倒,右侧肋部刚好摔在浴盆边沿上,当时感觉疼痛难忍,呼吸时更加疼痛,因而不敢呼吸。但轻轻转动躯体,一两分钟之后,就完全恢复正常了,除了局部还有轻微的疼痛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不适了。

“我可能是被浴盆边给点了‘穴’”。冯周琴认为那几位记者的感觉和他摔伤肋部的感觉是一样的,只是程度轻重不同。练功者可能因为长期训练,力量更大罢了。“如果让拳王阿里给你点穴,保你吃不了兜着走。”

结语

穴位的存在和功用长期以来处于争论的焦点,实践才是硬道理。千百年来对穴位的应用,无论是针灸还是刮痧、点穴,都以其确凿的疗效,证明了中医经穴理论的客观性。

猜你喜欢

  •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张红光 张微微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

  •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技术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病因病机内因多与新生婴

  • 阴囊潮湿治验一则

    吕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某,男,47岁。阴囊潮湿反复数年,春夏较重,秋冬较轻,内裤每日一换,但阴囊潮湿依旧,食纳不佳,体胖腹大,平素喜饮酒,舌体胖大,苔黄白,舌根腻,脉滑。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处方:萆薢2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石菖

  • 应用经方须注意药量配比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

  • 芍药汤加减治痤疮

    李军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粉刺”、“面粉渣”、“酒刺”、“风刺”等,并认为素体阳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