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科学有效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科学有效

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通过对河南地区部分艾滋病患者2年来的临床治疗观察与治疗,并结合中医学理论体会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是科学有效的。

他们发现,HIV/AIDS常见症状以乏力、纳呆、腹泻等脾虚症状最多见,其次为发热和咳嗽、自汗等肺卫表虚症状,其症状分布遍及上中下三焦,累及五脏六腑和四肢肌肤等。体征以皮疹和黏膜溃疡、淋巴结肿大为多见,卡波西肉瘤也较为常见。在无症状期以气血两虚为最多,肝郁气滞火旺及痰热内扰型所占比例也较多。艾滋病期以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最多。

由于艾滋病有很强的传染性,临床表现具有症状相似的特点,故其病因应属中医学“疫毒”范畴,但艾滋病“疫毒”与传统意义上的“疫毒”在传播途径、病因性质等方面迥然不同。从所观察的艾滋病患者来看,多数患者在较长时期内表现为五脏气血阴阳虚损,尤其是脾气亏虚为主要病机的证候。虽然患者在病程的某一阶段也可表现为六淫中某些病邪如风寒、风热、湿热等所致之证,但既无规律性,也无特异性。此外,虽然艾滋病患者的发病早晚,病情轻重与正气强弱有一定关系,但其感染“疫毒”与否却与正气强弱无关,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疫毒”易感正气亏虚之人也有不同。艾滋病“疫毒”是通过血液、性接触、或母婴传播侵入人体,以首先损害脾脏,导致脾气亏虚,进而致五脏气血阴阳俱虚为主要病机的特殊“疫毒”。

五脏气血阴阳俱虚,一方面卫外功能不固,易受外邪之侵,而外邪又有风寒暑湿燥火之不同;另一方面,五脏功能受损,则易产生痰饮水湿、气滞血瘀、化风化火等病机变化。故在艾滋病病变过程中,其病机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并不能以单一的病机加以概括。一般而论,艾滋病无症状期,或其症状经治疗而缓解或消失后,其病机为五脏气血阴阳俱虚,尤其是脾肺气虚,即以正虚为主;当临床症状突出时,其病机多以虚实夹杂或邪实为主,但也有以正虚为主者,如久泻、久喘、长期发热等。专家们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对河南地区一千多例艾滋病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疗效。他们的体会如下:

明确定位,确定目标和范围是重要条件。艾滋病是一种具有特殊复杂性的传染病,治疗时必须明确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方面有哪些优势,能解决哪些问题。根据他们临床分析归纳总结,认为艾滋病的中医药治疗在于缓解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发病时间、延长生命。因此,针对艾滋病这个重大传染性疾病,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明确的治疗目标,明确的治疗范围,科学、合理、规范地应用中医药。

疗效快捷和稳定是中医药功能发挥的基本特征。艾滋病常见的发热、胸痛、腹泻、咳喘、乏力、自汗等症状和淋巴结肿大、黏膜溃疡、疱疹等体征往往因为缠绵难愈而使治疗非常棘手。他们应用中医药辨证施治的方法,选择传统经方建中汤、半夏泻心汤、小青龙汤、以及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随证加减,达到快速缓解病情的目的,常见症状体征平均积分改善率在60%以上。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有相对快捷的疗效。从他们的临床观察资料来看,艾滋病病人在病情改善以后一般很少复发,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感冒下降率82.96%,腹泻下降率64.62%,疱疹下降率78.26%,黏膜溃疡下降率65.63%。对频繁出现的各种机会性感染有较好的遏制作用,明显稳定了病情。

深入研究和逐个突破是攻克重症的较好方法。在上蔡县中医院和确山县中医院开展的重症艾滋病人中医药治疗试点中,针对重症腹泻、顽固咳喘、反复发热、严重消瘦、淋巴结肿大、重症溃疡等,专家共治疗300余人次,目前已对重症病人的腹泻、发热等症状有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研究探讨的泻痢康胶囊已经得到临床充分肯定,正在向新药研究方面进展。

专家建议,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实践中,必须探讨系统的理论基础与证治规律,必须应用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如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存质量、生存期、病死率、发病率、人体功能状况、心理和免疫功能、病毒载量等,以反映中医药的真实疗效。(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周颖)

猜你喜欢

  • 浅释大青龙汤相关条文

    商本平 张海燕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中心卫生院大青龙汤有关条文见于《伤寒论》38、39两条。38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39条曰“伤寒,脉浮缓……”联系《伤寒论》1、2、3三条不免使人疑窦重重。太阳中风脉本浮缓,伤寒脉本浮紧,如何又言“太阳

  • 风寒之邪伤到经络怎么办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国中医科学院如果受寒,第一时间处理,就不容易变成很严重的问题,用温通经络的中药泡洗,效果就不错,还可加上引经药,效果会更好。这些天天气冷了,转眼冬天来了,有时候会着凉,会受风,如我们在外面的时间长了,站在风口了,或者穿得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技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凝血,纤溶功能亢进,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出血,脏器损伤,血细胞破坏,甚至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病属中医“瘀血证”范畴。病因病机热毒

  • 仲景论消渴

    蒋玉清 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消渴为临床常见症状,它以口渴明显为主,但又不尽同于糖尿病,也就是中医所讲的消渴病,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及尿有甜味等临床表现,而《金匮要略》消渴篇,把口渴都归属于消渴,有口渴多饮,也有口渴不欲饮,但无

  • 手足口病病因应为风热疫气

    万柏松 河北省迁安市传染病医院手足口病自2008年开始在我国大范围漫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死亡病例。引起全国医者的高度重视,而此病在1981年才开始在上海被发现,中医古籍中没有针对性的记载,如何治疗手足口病?特别是中药能否发挥作用?是摆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