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冬季保健之道

冬季保健之道

寒冬乃闭藏之季,冰天雪地,万物收藏。值此节令,人当顺应着闭藏之气,以迎冬季阳光,防避寒冷。磨擦肌肤腠理,活动躯体、肢节,呼吸吐纳,以御凛冽阴寒。肾属水,于季节为冬,在形体为骨。善养生者,宜按摩肌肤腠理,以养形体,以护阳表行气。冬主肾骨,而冬令闭藏,宜于肾气密固。所以隆冬数九,善养肾阴,不伤于冰冻,顺养肾气,以迎阳生,乃冬养之法。

一、功法保健

(1)盘膝正坐位,肢体放松,掌心按抚膝盖,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做1~3分钟。

(2)双手掌心相对搓热,交替顺时针方向按摩陵泉穴、绝骨穴、大杼穴位,做1~3分钟。

功用:强筋坚骨,以利肾气;益髓和血,以养肾阴;补肾养阴,顺和冬寒时令以迎阳春;益肺补气,滋养肺肾养相生以益肾气。

二、药物保健

方剂:菟丝子二钱、胡桃二、杜仲二钱。

方义:菟丝子,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滋阴助阳之益。胡桃肉,入肝、肾、大肠经,具有温肾、补肺、助阳壮腰之功。杜仲,入肝、肾经,具有滋肝养肾,强健筋骨之效。孟冬、仲科、季冬之寒,闭藏天地,使万物蛰藏,驱寒生热,令人体冬养,此乃滋养肾阴,利于肢节、髓骨之方。

服法:将杜仲、菟丝子入砂锅内,加水800毫升,文火煎至500毫升,滤取药液。再加360毫升水,文火煎至200毫升,滤取药液,两次煎取药液合并,加入胡桃,煎20分钟,饮食之。每晚服100毫升,连服三日,隔三日再服。

三、食物保健

冬月寒冷闭藏,宜驱寒生热,补肺养肾,肾得其养,以生肝木,则冬藏春发应乎四时,此乃康健之本。

洋葱:味甘,微辛,性微温,进饮食,健脾胃,理气宽中。

芥菜:味辛,性温。湿中散寒,宣肺化痰,开胃利气。

萝卜:味辛,甘,性凉(熟者性平)。益脾胃,消食下气,清热化痰。

胡萝卜:味甘,性平。补脾健胃,益肝明目,下气利肠。

甘蓝:味甘,性平。健胃,止痛,利五藏,明耳目。

洋芋:味甘,性平。健脾胃,补虚损,厚肠胃,止热咳,利肠道。

平茹:味甘,性微温。益脾胃,去湿邪,解拘挛。

番木瓜:味甘,性平。益脾和胃,助消化,驱虫。

羊肉:味甘,性温。补虚劳,壮腰膝,暖肾助阳。

雀肉:味甘,性温。补肾阳,益精髓。

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润肠燥,清痰咳,除热烦。

栗子:味甘,性温。补肾脏,强腰膝,健脾益气。

莲子:味甘,性平。养肝明目。补肾益精,强筋骨。

枸杞子:味甘,性平。养肝明目。补肾益精,强筋骨。

柿子:味甘,微涩,性凉。清肺燥,化痰热,养阴润肠。

大枣:味甘,性微温。养心血,补脾胃,益肝,补虚。

龙眼:味甘,性平,养心安神,健脾补血。

糯米:味甘,性微温。补益脾胃,温中益气。

黄鳝:味甘,性温。补虚损,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

淡菜:味甘,咸,性温。养肝益血,补气益精,利五脏。

鲲鱼:味甘,性平。补吸益脾,充精液,益气力。

玉米:味甘,性平。健脾和胃,益心养血,利小便。

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健脾胃,补虚益肾,除湿止泻。

黑豆:味甘,性平,补肾滋阴,健脾除湿,补虚损,长肌肉,解毒。

胡桃肉:味甘,性温。补肾阳,益命门,润肺滑肠,补养气血。

猜你喜欢

  • 小儿脾胃病常用方药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笔者从事临床30余年,发现儿科以脾胃病为多,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症最为常见,笔者常用以下方药治疗。厌食 小儿厌食当以调和脾胃为先,笔者常用理脾汤治疗:苍术3克,陈皮3克,厚朴3克,神曲6克,焦山楂6克,炒麦芽6克,鸡

  • 风湿性关节炎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5)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刘某某,女,43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患者自述素有风湿性关节炎,每逢阴雨天气,全身关节活动受限,僵硬不舒,沉重无力。口黏,口干喜饮,二便正常。舌有齿痕,苔偏黄,脉弦细。辨证为寒湿之邪,瘀痹关节,治以散寒祛湿,活血

  • 仲景五泻心汤异同辨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

  • 甲亢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指甲亢表现有急剧的致命性加重。这是甲亢少见的并发症,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甲亢危象常在未诊断或治疗不彻底的久病甲亢患者中发生,女性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少见。特征为发热,与体温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以及循环系统、中枢神

  • 久咳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3)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杨某某,男,24岁。2007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经常咳嗽10余年,自觉腹中有寒气上涌而咳,痰少,痰质稀白,时有发灰,稍饮凉水便可引发咳嗽。纳可,喜热饮,腹部怕凉,大便不爽,曾服三仁汤无效。舌质红,苔微黄腻,脉弦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