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新华字典>箠的字典解释
chuí

箠  部  首
部外笔画
8
箠总笔画
14
箠  结  构
上下结构
箠造字法
繁体字
箠统一码
U+7BA0
箠五笔86
TTGF
箠五笔98
TTGF
箠  仓  颉
HHJM
四角号码
88105
汉字编号

箠字带声调的拼音/注音

chuí  ㄔㄨㄟˊ

箠字笔顺

撇横捺撇横捺撇横竖横竖竖横横 箠的笔顺

基本含义

chuí  ㄔㄨㄟˊ ◎ 同“棰”。

在汉语字典中的意思

[①][chuí][《廣韻》之累切,上紙,章。](1)鞭子;棍杖。(2)鞭打。[②][chuí][《集韻》是爲切,平支,禪。]竹名。

音韵参考

[广 韵]:竹垂切,上平5支,zhuī,止合三平支B知[平水韵]:上平四支·上声四纸[粤 语]:ceoi4seoi4zeoi1[闽南语]:chhe5,chhoe5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释 【未集上】【竹字部】 箠; 康熙笔画:14; 页码:页889第02【集韻】是爲切,音垂。竹名。【張衡·南都賦】其竹則篠簳、箛箠。 又【廣韻】竹垂切【集韻】株垂切,又中葵切,𠀤音追。竹節也。 又【廣韻】之累切【集韻】【韻會】主蘂切,𠀤音捶。擊馬策也。【史記·張耳陳餘傳】杖馬箠,下趙數十城。 又【集韻】是棰切,音菙。義同。 又笞𠛬也。【前漢·𠛬法志】景帝中六年定箠令,笞者箠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臋,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箠字字源字形楷体 字形对比: 箠字字源字形中国大陆宋体箠字字源字形台湾细明体箠字字源字形香港明体箠字字源字形日本明朝体箠字字源字形韩国明朝体箠字字源字形旧字形

箠字组词

榜箠  鞭箠  笞箠  尺箠  楚箠  画箠  马箠  批箠  扑箠  投箠  衔箠  遗箠  杖马箠  杖箠  折箠  走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