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口同声
拼音bǎi kǒu tóng shēng
含义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时已亭午,小珠跌坐坟下,哭个不住。末后秃头与跟人劝止,大众百口同声,小珠方停了哭,谢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秃头家来。”
典故出处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时已亭午,小珠跌坐坟下,哭个不住。末后秃头与跟人劝止,大众百口同声,小珠方停了哭,谢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秃头家来。”
近义词
异口同声、众口一词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成语举例:他们百口同声,一致推选你为救险队长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指说法一致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百口同声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众人的声音一致、齐同。在某些情境下,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大家对某件事情的意见一致。这个成语源于《左传·隐公元年》:“百口同声,非敢专也。”意思是说众人一致地表示某种意见,不是敢于独断专行。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的共识和一致。
使用场景
- 百口同声通常用来形容大家的声音一致,或者形容大家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一致。比如在一个会议上,当大家对某个提议或决定都表示支持时,可以说“大家的声音百口同声”。另外,当众人对某个观点或观念都持相同的看法时,也可以使用这个成语。
故事起源
- 百口同声的故事起源于《左传·隐公元年》。当时,晋国的隐公对外宣布自己的决策时,众人的声音都是一致的,没有人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个成语通过描述众人的声音齐同,来表达大家对某个问题的共识和一致。
成语结构
- 百口同声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百口”、“同”和“声”。其中,“百口”表示众多的人,意味着很多人的声音;“同”表示一致、相同;“声”表示声音。整个成语的结构简洁明了,意思也很容易理解。
例句
- 1.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声音百口同声,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提议。2. 这个决定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会议室里百口同声。3. 众人对这个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没有百口同声的共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帮助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众多的人站在一起,同时发出相同的声音,形成一种震撼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会更加深刻地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比如“众口一词”、“一致声音”等。这些成语都可以用来形容众人的意见一致、声音齐同的情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同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都是百口同声的。2. 初中生:在学校的运动会上,观众们为我们加油助威时,他们的声音百口同声。3. 高中生:在班会上,我们对班级的改进提议都是百口同声的,大家都希望班级能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