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
拼音yī qiū zhī hé
含义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出处《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典故出处
《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近义词
一路货色、泾渭不分
反义词
黑白分明、是非分明、泾渭分明
英文翻译
birds of a feather <be cut from/out of the same cloth; nothing to choose between them; jackals from the same lai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丘:土山;貉:一种形似狐狸的野兽。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成语举例:否塞晦盲,真若一丘之貉。(严复《救亡决论》)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貉,不能读作“hè”。
成语辨形:貉,不能写作“鹤”。
成语辨析:见“一路货色”。
成语谜面:一路货色
成语故事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先向宣帝报告。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惮被免职了。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惮仅被勉职,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前汉书”:“杨惮传”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后来的人将这两句话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语,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一样,形体都是相同的。这成语在应用时,都是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例如说有一群人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就可说:这批东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个是好人呢!。
详细解释
- 形容两个或多个人或事物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同样不好或恶劣的。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一群人中的每个人都有相似的不好特点或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两个或多个不好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原文是“昔者齐桓公与管仲、乐正子处于宾客之间,桓公曰:‘吾与之游,虽莫我过,吾不为之下。’管仲曰:‘君无戏言,臣自为之。’桓公曰:‘何故?’管仲曰:‘臣闻之,贤者相与处,虽异器用,同其功;不肖者相与处,虽同器用,同其过。’”故事中的“齐桓公”和“管仲、乐正子”都是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他们之间的对话形象地表达了“一丘之貉”的含义。
成语结构
- 由四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这些坏学生真是一丘之貉,都不好好学习。2. 这两个政党都是一丘之貉,都不关心人民的利益。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一丘之貉”与“同样恶劣的人或事物”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一毛不拔”、“一脉相承”等。同时,可以学习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典故,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的坏学生都是一丘之貉,经常捣乱。2. 初中生:那些作弊的学生真是一丘之貉,都不愿意努力学习。3. 高中生:这些考试作弊的学生都是一丘之貉,都不值得信任。4. 大学生:这些贪污腐败的官员真是一丘之貉,都应该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