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词不逮理在词典中的解释
dài

词不逮理

拼音cí bù dài lǐ

含义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出处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

典故出处

  • 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常用程度:一般

详细解释

  • 当某人遇到一种情况,无法用言辞来解释或辩解时,可以使用“词不逮理”这个成语来表示。它表示对于某种情况,无法用词语来表达出理由或解释。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在某种情况下无法找到合适的言辞来解释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比如,当被问及为什么迟到时,有人可能会说“我词不逮理”。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源于《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一些误会而争吵,贾宝玉想要解释自己的想法,但无法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于是,他说“我词不逮理”,表示自己无法用言辞来解释。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词”、“不”、“逮”、“理”。

例句

  • 1. 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词不逮理”,让人无法理解他的想法。2. 当他被质问为什么迟到时,他只是说“词不逮理”,并没有给出解释。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词不逮理”这个成语与贾宝玉在《红楼梦》中的故事联系起来,通过回忆故事中的情节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言辞、表达相关的成语,如“一言堂”、“有口无心”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为什么我没有交作业,我只能说“词不逮理”。2. 初中生:当被问到为什么缺席了班级活动,我只能说“词不逮理”,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解释。3. 高中生:当面对家长的质问时,我只能说“词不逮理”,因为我觉得没有合适的言辞来解释自己的行为。4. 大学生:在面试时,如果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有时只能说“词不逮理”,表示自己无法用言辞来回答。

拆字解意

词不逮理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