茕茕孑立
拼音qióng qióng jié lì
含义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典故出处
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近义词
孤苦伶仃、举目无亲
反义词
四世同堂、儿孙绕膝
英文翻译
alone and helples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成语举例:何为《小灯》:“我凑着茕茕孑立的小油灯,尽情享受秋灯夜读的乐趣。”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孑,不能读作“zǐ”。
成语辨形:孑,不能写作“子”。
成语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晋灭东吴,所谓“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结束了几十年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一统,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广揽贤能”,着重于西蜀与东吴的遗老故臣,凡有声望的、有本事的,都极力笼络;笼络不成,就设法除去,以达到不为我用也不许为我害的目的。同时,把“以孝治天下”作为其伦理总纲,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抚恤孤寡。
在“广揽”中,西蜀的一个故臣引起了司马炎很大的关注。此人姓李名密,又名虔,字令伯,武阳人。生下六个月时丧父;四岁时,其母何氏改嫁;靠祖母刘氏扶养成人,西蜀时,官居尚书郎,是个不大不小却很重要的官。
入晋后,蜀地的先后两名的地方官都曾推荐李密做官,可李密却故国难忘,不肯出仕,都借故谢绝了。司马炎格外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要李密做供职于宫廷的郎中,李密未允。后又改为显要的太子官属洗马,李密仍借口推辞。司马炎火了,又亲手下令,指责李密傲慢。地方官日夜严逼,声称如再迟缓,就要逮治下狱,甚至按律问斩了。这使李密很为难:出去做官吧,仍怀恋故国,而且这么出去,也将大丢脸面;不出去吧,是会被杀头的。经过深思,他就写了一篇《陈情表》,呈给了司马炎,表中以“以孝治天下”为主旨,说他幼时,“伶仃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多亏了老祖母把他抚养长大。没有老祖母,就没有他的今天。而今,老祖母已九十六岁,又长年卧病在床,没有他,祖母怎么度过晚年!他才四十四岁,报效国家的日子还长,而孝敬祖母的时间已不多了。恳请司马炎体谅他的苦衷。
司马炎看了很感动,且无法怪罪,又为了笼络人心,索性派了两个女仆帮他侍奉老祖母。
详细解释
- 茕茕孑立是指一个人独自孤立无援,没有依靠和支持。形容人处境孤单,没有伙伴或朋友。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独自面对,没有帮助和支持。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孤独单独,没有朋友或者亲人的陪伴。
故事起源
- 茕茕孑立出自《诗经·小雅·车辖之什·茕茕孑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无助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成语结构
- 茕、茕、孑、立四个字,其中“茕”和“孑”都表示独自一人,孤立无援的意思,“立”表示独立、站立的意思。
例句
- 1. 他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茕茕孑立,没有亲人和朋友。2. 她因为个性孤僻,总是茕茕孑立地生活。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例如,可以将“茕茕孑立”联想成一个人独自一人站在茫茫大地上,周围没有任何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孤独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对“茕茕孑立”的理解,例如“孤苦伶仃”、“孤苦无依”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新学校里茕茕孑立,没有朋友玩。2. 初中生:他因为犯错被同学孤立,整天茕茕孑立地度过。3. 高中生:考试前的复习阶段,我选择茕茕孑立地自学,没有参加任何集体复习。4. 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茕茕孑立地开始了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