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足覆餗
拼音shé zú fù zhào
含义餗,鼎内食物。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
出处《易·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后汉书·谢弼传》:“今之四公,唯司空刘宠断断守善,余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凶。”
典故出处
《易·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后汉书·谢弼传》:“今之四公,唯司空刘宠断断守善,余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凶。”
近义词
折鼎覆餗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餗,鼎内食物。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
成语举例:明·杨慎《审己》:“二子审己量,乃视其力小任重,折足覆餗而犹不止者有异矣。”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折足覆餗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折足”和“覆餗”两个词组成。折足指的是折断双脚,覆餗指的是翻倒的餗。整个成语的意思是非常困难,无法解决。
使用场景
- 折足覆餗常用于形容事情非常困难,无法解决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上的困境、人际关系的问题等。
故事起源
- 折足覆餗的故事起源于《庄子·逍遥游》。故事中,庄子的弟子庖丁因为他熟练的刀法而闻名,他能够轻松地将一只牛剖开。庄子问庖丁如何做到这一点,庖丁回答说,他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技巧,只是按照自然的方式去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是无法用人力去解决的,有时候我们需要放下一些固有的观念,顺其自然。
成语结构
- 折足覆餗的结构是由两个动词性词语组成,表示一种困难无法解决的境地。
例句
- 1. 这个难题真是折足覆餗,我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2. 这个项目的困难程度已经到了折足覆餗的地步,我们需要集思广益找到解决的办法。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折足覆餗的意思与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折断了双脚,然后餗倒了一地,形象生动地表示了困难无法解决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折足覆餗相关的成语,如“力不从心”、“力不能及”等。这些成语都可以用来形容困难无法解决的情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道数学题太难了,我觉得它是折足覆餗,我解不出来。2. 初中生:这个科学实验真的很难,我觉得它是折足覆餗,我不知道该怎么做。3. 高中生:这个英语阅读理解题太难了,我觉得它是折足覆餗,我无法找到正确答案。4. 大学生:这个研究课题真的非常困难,我觉得它是折足覆餗,我不知道该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