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儿卖女
拼音yù ér mài nǚ
含义鬻:卖。指生活无依,被迫卖掉自己的儿女。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破家荡产,鬻儿卖女,时有所闻。”
典故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破家荡产,鬻儿卖女,时有所闻。”
近义词
卖儿鬻女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鬻:卖。指生活无依,被迫卖掉自己的儿女。
成语举例:旧社会老百姓鬻儿卖女也还得不到温饱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被生活所困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鬻儿卖女来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悲惨现象。在贫困的家庭中,为了生存,有些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贫困到了极点,无法为子女提供基本生活需求,只能被迫出卖亲人的情况。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贫困潦倒的情况,也可以用来批评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昭王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国家陷入了极度贫困。魏昭王的臣子建议他出卖儿子和女儿来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但魏昭王拒绝了这个建议。这个故事表达了一种对贫困人民的同情和对贫富差距的批判。
成语结构
- 鬻儿卖女是由“鬻儿”和“卖女”两个成语组成的。其中,“鬻儿”指出卖儿子,“卖女”指出卖女儿。
例句
- 1. 这个家庭贫困到了极点,不得已只能鬻儿卖女。2. 鬻儿卖女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状。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贫困的家庭,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鬻儿卖女的情景,以此来深刻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贫困现象,以及如何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条件。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读过一本关于贫困家庭的故事,里面有一个人不得已鬻儿卖女。2. 初中生: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不让他们陷入鬻儿卖女的境地。3. 高中生:贫富差距过大是社会问题的一个体现,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种鬻儿卖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