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有据
拼音yán bì yǒu jù
含义言:说话;据:依据。说话一定要有根据。
出处鲁迅《序言》:“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
典故出处
鲁迅《序言》:“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
近义词
言之成理、有案可稽、有凭有据
反义词
牵强附会、言过其实、捕风捉影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言:说话;据:依据。说话一定要有根据。
成语举例:他说话大都言必有据,没有根据或无凭无据的话他从来不说。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现代
成语正音:据,不能读作“jū”。
成语辨形:据,不能写作“倨”。
详细解释
- 言指言语,必指必须,有据指有根据。言必有据意为说话时必须有充分的根据或依据,不能随意胡说八道。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说话严谨、有根据、有条理,不轻易胡乱发表言论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劝告他人在发表意见时要有理有据。
故事起源
-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了一个故事。当时,齐国的国君襄公问孔子:“什么是好的君主?”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言而有据。”这个故事传播开来,后来形成了成语“言必有据”。
成语结构
- 主要由“言”、“必”、“有”、“据”四个字组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结构。
例句
- 1. 在辩论中,他总是能够言必有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在做决策时,我们要言必有据,不能凭空臆测。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言必有据”理解为“说话必须有据”,并且可以通过与“言之凿凿”相对应来记忆,两个成语都表示说话有根据,但前者更强调说话时必须有充分的根据。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说话、辩论、逻辑思维有关的成语,如“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言简意赅”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教我们要言必有据,不能随便乱说。2. 初中生:在班会上,我发言时总是言必有据,让同学们信服。3. 高中生:在辩论赛中,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言必有据,才能赢得比赛。4. 大学生:在写论文时,我们要言必有据,不能凭空臆测。5. 成人:在工作中,我们要言必有据,才能取得信任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