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鹬相持
拼音bàng yù xiāng chí
含义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典故出处
《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近义词
鹬蚌相持
反义词
相辅相成
英文翻译
Two dogs strive for a bone,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徒使第三者得利。
成语举例:〖示例〗天方厌羌,内难屡起,权臣擅事,蚌鹬相持。 ★宋 秦观《边防中》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两者相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详细解释
- 蚌鹬是指一种长喙的鸟类,它们常常在泥滩上觅食。蚌鹬相持的意思是两只蚌鹬各自把嘴伸进泥中,争夺食物,而彼此之间既不放弃,也不取胜。引申为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局面。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情况,例如两个国家在谈判中互不退让,形成蚌鹬相持的局面。
故事起源
- 相传,古时有两只蚌鹬在泥滩上觅食,它们同时伸进泥中抓取食物,但由于嘴巴都被对方卡住了,无法取出食物。双方都不愿意放弃,也无法取胜,最终形成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从而形成了成语“蚌鹬相持”。
成语结构
- 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例句
- 1. 双方在谈判中一直蚌鹬相持,无法达成共识。2. 这场竞赛中,两名选手实力相当,一直蚌鹬相持。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蚌鹬相持”类比为两只蚌鹬争夺食物的情景,形象地表示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局面。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相关的成语,例如“胶柱鼓瑟”、“鸣锣开道”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足球比赛中,两支队伍一直蚌鹬相持,最后以1:1的比分结束了比赛。2. 初中生:政府和工人代表团在劳资谈判中蚌鹬相持,争取更好的福利待遇。3. 高中生:历史上有很多战争都是因为两国之间蚌鹬相持,无法达成和平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