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不两立
拼音shì bù liǎng lì
含义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典故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近义词
不共戴天、你死我活
反义词
情投意合、亲密无间、同流合污
英文翻译
swear not to coexist with anothe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誓:发誓。发誓不与敌人并存。指双方仇恨极深,不能同时存在。
成语举例:萧干《未带地图的旅人》:“它同民主自由、同个人幸福并不互相排斥、誓不两立。”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指不能同时存在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誓,不能写作“事”。
成语辨析:见“势不两立”。
详细解释
- 表示决心不与对方合作、共存或共事。通常用于形容双方立场、利益、观点等完全相反,不可调和或妥协的情况。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政治、国际关系、竞争对手等领域中,表示双方立场坚定、不妥协的态度。
故事起源
- 故事起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段历史事件。当时项羽与刘邦分别在楚汉之间争夺天下,项羽曾多次派遣使者向刘邦提议和解,但刘邦坚决不接受。最后,项羽感叹地说:“我与刘邦誓不两立!”这段故事成为了“誓不两立”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由四个汉字组成,结构简洁明了。
例句
- 1. 两个企业因为竞争关系,誓不两立。2. 在政治斗争中,两个党派常常表现出誓不两立的态度。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进行对比记忆。例如,与“不共戴天”、“水火不容”等成语进行对比,来帮助记忆其基本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立双方、冲突事件等,以增加对该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的两个同学因为意见不合,现在已经誓不两立了。2. 初中生:在足球比赛中,两个队的球员因为意见不合,互相发生冲突,誓不两立。3. 高中生:在班级竞选中,两个候选人因为立场不同,彼此誓不两立,争夺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