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袖而去
拼音fú xiù ér qù
含义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袖而去。”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袖而去。”
近义词
扬长而去
英文翻译
leave with a flick of one's sleeve; leave in ange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成语举例:我是愿意人对我反抗,不合则拂袖而去。(鲁迅《两地书 一三五》)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拂,不能读作“fó”。
成语辨形:袖,不能写作“柚”。
详细解释
- 成语“拂袖而去”源自古代的礼仪习惯。在古代,人们穿着宽大的袖子,表示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失望时,他可能会用力地摆动袖子,表示自己的不满或决心,然后突然离开。因此,“拂袖而去”成为一个形象的比喻,表示某人因为生气、失望或不满而突然离开。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因为愤怒、失望或不满而突然离开的情景。它可以用于描述个人的情感反应,也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对某种情况或事件的反应。
故事起源
- 关于“拂袖而去”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详细记载,但它源于古代礼仪和行为习惯。古代人们重视礼仪和面子,因此,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失望时,他可能会用力地摆动袖子,并突然离开,以展示自己的态度和决心。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为两个词组:“拂袖”和“而去”。其中,“拂袖”表示用力地摆动袖子,而“而去”表示离开的动作。
例句
- 1. 他对公司的决策非常不满,当听到结果时,他拂袖而去了。2. 老师对学生的不尊重感到生气,于是拂袖而去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这个成语:1. 将“拂袖而去”这个成语与生气、失望或不满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想象一个生气的人用力摆动袖子然后突然离开的情景。2. 将这个成语与古代的礼仪习惯联系起来,想象古代人因为愤怒或失望而拂袖而去的场景。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这个成语相关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古代礼仪习惯以及古代人们对于面子和态度的重视。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一怒而火冒三丈”、“一言不合就离开”等,以扩展自己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生气地拂袖而去,因为朋友不给我玩具。2. 初中生:老师对我们的表现不满意,于是拂袖而去了。3. 高中生:他对政府的决策感到愤怒,决定拂袖而去,不再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