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
拼音qī bù zhī cái
含义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近义词
文不加点、倚马可待
反义词
呆头呆脑
英文翻译
seven-pace talen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才思敏捷。
成语举例:她文思敏捷,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七步之才。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含褒义,比喻人才思敏捷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之,不能读作“zī”。
成语辨形:才,不能写作“财”。
成语故事
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详细解释
- 七步之才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位名叫鲁仲连的农民,他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他能够在七步之内解决任何问题,因此被人们称为“七步之才”。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非常聪明、机智的人,具备出色的才智和能力。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七步之才”来形容那些聪明才智出众的人。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解决问题非常快速而又准确的人时,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七步之才”。
故事起源
- 七步之才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讲述了一个聪明才智出众的农民鲁仲连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人们赞美聪明才智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七步之才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七步”和“之才”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他在解决问题时,总是像个七步之才一样,轻松又快速。2. 她的才智非常出众,被誉为真正的七步之才。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七步之才”与“聪明才智出众的人”联系起来,形成联想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七步之内迅速解决问题,展现出非凡的才智和能力。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了解更多与聪明才智相关的成语,如“聪明伶俐”、“智勇双全”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我们班级里的七步之才,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2. 初中生:她的才智出众,被老师称为七步之才。3. 高中生:他的七步之才让他在学术竞赛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冠军。4. 大学生:作为学校里的七步之才,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以上是关于成语“七步之才”的学习指南,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