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奉公
拼音kè jǐ fèng gōng
含义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
出处《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典故出处
《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
近义词
廉政无私、公而忘私、奉公守法
反义词
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假公济私
英文翻译
work selflessly for the public interes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
成语举例: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克,不能读作“kē”。
成语辨形:己,不能写作“已”或“巳”;公,不能写作“工”。
成语辨析:克己奉公和“奉公守法”、“大公无私”;都含有“以公事为重”的意思。但克己奉公偏重在“克己”;“奉公守法”偏重在“守法”;“大公无私”偏重在“无私”。
成语谜面:最大公无私的人
成语故事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祭遵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怀念。
详细解释
- 克己奉公是指为了公共利益,个人能够自我约束,不追求个人私利,而是把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全心全意地奉献给社会。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能够自我约束,不为个人私利而奉献自己的情况,特别是在为社会公共利益做出贡献的时候。
故事起源
- 克己奉公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的鲁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中。当时,鲁国有一位名叫季孙的大夫,他在为国家服务的过程中克制了自己的私欲,全心全意为公共利益而工作,因此被赞赏为克己奉公的榜样。
成语结构
- 克己奉公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克己”表示克制自己,不追求个人私利,“奉公”表示为公共利益而服务。
例句
- 1. 他一直克己奉公,为社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克己奉公,把个人利益放在社会利益之后。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克己奉公”拆分为两部分进行记忆。首先,记住“克己”表示克制自己,不追求个人私利;然后,记住“奉公”表示为公共利益而服务。通过将两个词分开记忆,然后再联想两者的关联,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与奉献、公共利益相关的成语,如“舍己为人”、“忘我工作”等,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奉献精神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学习克己奉公的精神,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2. 初中生:作为学生干部,我要克己奉公,为同学们办好活动。3. 高中生:在志愿者活动中,我学会了克己奉公,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4. 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要克己奉公,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