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谀逢迎
拼音ē yú féng yíng
含义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奉承,拍马,讨好别人。
出处《二程全书·伊川易传一》:“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奉迎求其比己也。”
典故出处
《二程全书·伊川易传一》:“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奉迎求其比己也。”
近义词
阿谀奉承、阿其所好
反义词
刚正不阿、守正不阿
英文翻译
curry favour with sb; flatter and fawn o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奉承,拍马,讨好别人。
成语举例:其时京师有一流棍,名叫李光,专一阿谀逢迎,谄事令孜。(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讨好拍马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阿,不能读作“ā”。
成语辨形:逢,不能写作“奉”。
成语辨析:阿谀逢迎和“趋炎附势”;都有“巴结、奉承”的意思。但“趋炎附势”专指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阿谀奉迎”泛指奉承拍马;迎合别人。
详细解释
- 阿谀逢迎是一个贬义词,形容人为了得到他人的欢心或谋取私利而用恭维的话或奉承的态度来迎合对方。这种行为常常是出于虚伪或阿谀奉承的目的,不真诚地迎合他人以获取好处。
使用场景
- 阿谀逢迎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1. 在工作场合,为了讨好上司或同事而不敢说实话或对其意见不合时,采用阿谀逢迎的方式来迎合他们的意见。2. 在社交场合,为了争取他人的关注或赞赏,采用阿谀逢迎的方法来讨好他人。3. 在政治或商业场合,为了争取他人的支持或合作机会,采用阿谀逢迎的态度来讨好对方。
故事起源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了一个关于阿谀逢迎的故事。故事中,虞卿为了讨好赵国的太子丹,采用了阿谀逢迎的方式,但最终却被太子识破并流放。
成语结构
- 阿谀逢迎是一个动宾短语,由“阿谀”和“逢迎”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他总是阿谀逢迎地夸赞老板,希望能得到升职的机会。2. 她为了取悦丈夫的家人,始终阿谀逢迎,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阿谀逢迎记忆为“阿姨让风迎”,形象化地表示为一个人在迎面吹来的风中,阿谀逢迎地向前行走,表示为了取悦他人而做出的虚伪行为。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阿谀逢迎相关的成语,如“巴结”、“奉承”等,以扩展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为了取悦老师,总是阿谀逢迎地回答问题。2. 初中生:她为了讨好同学,经常阿谀逢迎地帮助他们完成作业。3. 高中生:为了争取老师的欢心,他采用阿谀逢迎的方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