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敝唇焦
拼音shé bì chún jiāo
含义敝:破碎;焦:干枯。说话说得舌头都破了,嘴唇都干了。形容费尽了唇舌。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典故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近义词
口干舌燥、唇焦口燥
反义词
一言不发
英文翻译
wear oneself out in pleading <talk till one's tongue and lips are parche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敝:破碎;焦:干枯。说话说得舌头都破了,嘴唇都干了。形容费尽了唇舌。
成语举例:亲戚本家都说到舌敝唇焦,也终于阻挡不住。(鲁迅《彷徨 孤独者》)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敝,不能读作“pié”。
成语辨形:焦,不能写作“娇”。
详细解释
- 舌敝指舌头磨损破裂,唇焦指嘴唇干燥发热。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说话过多或者过于激烈,导致口舌生疮,嘴唇干裂。也可以用来形容为了争执或者争论而耗尽了口舌。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争辩或争论过多,甚至争论争执到口干舌燥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辩论中说话过多,导致嘴唇干裂。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耿秉传》:“耿秉故为吏部尚书,舌敝唇焦。”据说,耿秉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官员,因为在官场上言辞激烈,争论过多而导致口舌生疮,嘴唇干裂。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成语结构
- 舌敝唇焦的结构是“主语 + 谓语 + 表语”。
例句
- 1. 他们俩争论得舌敝唇焦,最后还是没能得出结果。2. 老师和学生在辩论中舌敝唇焦,但最终达成了共识。3. 这场争论已经进行了好几个小时,大家都已经舌敝唇焦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为了争辩而不停地说话,最后嘴唇干裂,口舌生疮。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口若悬河”、“舌绽莲花”等,来扩大对于说话或争辩的形容词汇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同学在辩论比赛中舌敝唇焦,但是我们最后获得了胜利。2. 初中生:班上同学为了争论这个问题舌敝唇焦,但是最后我们还是没有达成一致意见。3. 高中生:我和朋友在辩论社团的比赛中舌敝唇焦,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输给了对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