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
拼音bō luàn fǎn zhèng
含义拨:治理;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出处《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典故出处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近义词
拨云见天、旋转乾坤
反义词
离经背道、每况愈下
英文翻译
put down rebellion and restore orde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拨:治理;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成语举例: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拨乱反正。(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二)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纠正比较重大的错误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拨,不能读作“bá”。
成语辨形:拨,不能写作“拔”。
成语谜面:玩魔方
成语故事
封建社会为了巩固其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定一些礼教,儒家代表孔子提倡礼治,要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遵守礼制,安于其位,秦末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严重冲击了封建礼教,汉朝建立后,命人重修礼仪以正君臣之位,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详细解释
- 拨乱反正是指纠正混乱的局面,恢复正常的秩序。它强调通过采取有力的措施来纠正错误,使事物回归正常状态。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有决心、有能力改变局势的人或团体。
使用场景
- 拨乱反正可以用于各种场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例如,可以形容一个领导者采取果断措施解决困难问题,或者形容一个组织通过改革重建自己的形象。
故事起源
- 拨乱反正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刑法志》中的“拨乱关”一词。据说,在古代,有一位官员叫阴丽华,他在负责治理关中地区时,发现那里的秩序非常混乱。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恢复了正常的秩序。后来,人们就用“拨乱关”来形容纠正混乱的局面,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成语“拨乱反正”。
成语结构
- 拨乱反正是一个四字成语,由“拨乱”和“反正”两个词组成。其中,“拨乱”表示纠正混乱的局面,“反正”表示恢复正常的秩序。
例句
- 1. 领导者采取果断措施,拨乱反正,使组织重新焕发生机。2. 这个国家经历了一段混乱的时期,但最终通过拨乱反正,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拨乱反正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英雄,拨乱反正就像是你的招牌技能,你用它来纠正混乱的世界,恢复正常的秩序。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拨乱反正相关的成语,如“扶危定乱”、“除奸革弊”等,来扩展自己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帮助我们拨乱反正,让我们的课堂秩序变得更好。2. 初中生:我们班上选了一位班长,她希望通过拨乱反正,改善同学们的学习态度。3. 高中生:这个社会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需要有勇气去拨乱反正,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