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不着体
拼音hún bù zhe tǐ
含义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出处《前汉书平话》卷上:“吓高皇魂不着体。”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只见两个黄巾力士,押着李逵,耳边只听得风雨之声,不觉径到蓟州地界,吓得魂不着体,手脚摇战。”
典故出处
《前汉书平话》卷上:“吓高皇魂不着体。”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只见两个黄巾力士,押着李逵,耳边只听得风雨之声,不觉径到蓟州地界,吓得魂不着体,手脚摇战。”
近义词
魂不著体、魂不守舍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成语举例:谁何错认做小姐有意,一发魂不着体,接过来一头抹手,一头说道,‘烦姐姐致谢小姐,多蒙美情,承借汗巾了。’★《石点头·莽书生强图鸳侣》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恐惧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指人的精神不集中,心思不在当前的事物上,而是漫无目的地游离。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思维散漫,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可以用于形容学生上课时心思不在课堂上,或者办公室工作时心不在焉的情况。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晋书·齐王世纪传》中的一个故事。据说晋文公派遣使者到齐国请齐王帮助对付强敌,但齐王却坐在宴会上吃喝作乐,完全不理会使者的请求。使者见状非常气愤,便对齐王说:“君王之魂,如今已离开身体了。”意思是齐王的精神已经游离出了身体,不在当前的事情上。后来,这个故事被人们引申为“魂不着体”。
成语结构
- 由四个字组成,前两个字表示“魂魄”或“精神”,后两个字表示“不在”或“不集中”。
例句
- 1. 他上课时总是魂不着体,老师讲的内容他都听不进去。2. 今天的会议他一直在玩手机,完全魂不着体。3. 这个孩子上课时总是魂不着体,需要加强注意力训练。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魂不着体”与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记忆。想象一个人的魂魄离开了自己的身体,漫无目的地游离在空中,不在当前的事物上。这种形象化的记忆可以帮助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注意力、集中精神相关的成语,如“心不在焉”、“心猿意马”等,以扩展词汇量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上课时总是心思飞扬,魂不着体。2. 初中生:考试前的准备太不认真了,导致考试时魂不着体,没考好。3. 高中生:熬夜复习太多了,上课时总是魂不着体,需要调整作息时间。4. 大学生:大学生活太多诱惑了,有时会魂不着体,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