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推半就
拼音bàn tuī bàn jiù
含义推:抵拒,推托;就:靠拢,迎上去。一面推辞,一面靠拢上去。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推辞的样子。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典故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近义词
虚情假意、装模作样、半真半假
反义词
拒人千里、闭门谢客、婉言谢绝
英文翻译
accept while pretending to refuse <half yield and half deny; half willing(at heart)and half unwilling(in appearenc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推:抵拒,推托;就:靠拢,迎上去。一面推辞,一面靠拢上去。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推辞的样子。
成语举例:与其学那俗态,半推半就,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从实收了,倒也爽快。(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定语、状语;形容心里愿意,表面推辞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推,不能读作“duī”。
成语辨形:推,不能写作“堆”。
成语谜面:扰;掠
详细解释
- 半推半就是指在做某件事情时,心里有些犹豫,既想推辞,又想接受。这种心态常常出现在面对一些不确定的机会或挑战时,人们常常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或者害怕冒险,但又怕错过机会,因此在犹豫中做出决定。
使用场景
- 半推半就可以用在各种场合,比如工作中被提拔升职的机会、参加一个新的项目或活动、接受别人的帮助等等。当人们面临这些机会时,往往会存在一些犹豫和迟疑,不敢轻易接受或拒绝。
故事起源
-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贾宝玉是个喜欢犹豫的人。在小说中,贾宝玉对很多事情都是半推半就,他常常迟疑不决,不敢做出明确的决定。因此,半推半就这个成语就源于此。
成语结构
- 半推半就是一个由两个相同的成语“半推”和“半就”组成的结构。
例句
- 1. 他对这个工作机会半推半就,最后还是接受了。2. 她半推半就地答应了他的邀请,但心里还是有些犹豫。3. 学生们对老师的建议半推半就,不知道该怎么决定。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半推半就”这个成语与贾宝玉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贾宝玉在面对各种选择时犹豫不决的样子,将这个形象与成语联系在一起,有助于记忆。
延伸学习
- 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比如“三心二意”、“犹豫不决”等,可以扩展对这类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参加学校篮球队半推半就,因为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胜任。2. 初中生:我半推半就地接受了班级的班长职位,虽然有些紧张,但也想挑战自己。3. 高中生:我对大学申请半推半就,因为我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但又怕错过这个机会。4. 大学生:我对工作的邀请半推半就,因为我还想继续深造,但也想尝试一下工作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