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黄耳传书在词典中的解释
huángěrchuánshū

黄耳传书

拼音huáng ěr chuán shū

含义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出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典故出处

  •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近义词

  • 黄耳寄书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传递家信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 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离开家乡浙江会华亭到京城洛阳做官。他很久没有收到家信,就写好一封信装入竹筒套到猎犬黄耳的脖子上,让它送到浙江老家,聪明的黄耳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会华亭并索取回信,来回只用25天时间。

详细解释

  • 成语“黄耳传书”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黄耳的人,他被派去传递一封重要的公文。但是,在传递过程中,由于他的不负责任和不专业,公文的内容被他篡改了,导致最后的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差错。因此,“黄耳传书”成为了一个形容传递消息不可靠、容易失真的情况的成语。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黄耳传书”来形容消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可靠性。比如,当我们听到一则消息时,如果我们对消息的来源不太确定,我们可以说“这个消息可能是黄耳传书的”。

故事起源

  • 据说,成语“黄耳传书”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史记》一书中,其中记载了黄耳传书的故事。

成语结构

  • 黄耳传书的结构是“主语 + 谓语 + 宾语”。

例句

  • 1. 我听说的那个消息可能是黄耳传书的,你最好再核实一下。2. 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由于黄耳传书造成的,导致误会不断。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拿着一本书,耳朵变成了黄色,表示他传递的消息不可靠,容易失真。

延伸学习

  • 除了“黄耳传书”,还有许多类似的成语,如“纸上谈兵”、“道听途说”等,这些成语都形容了消息传递不可靠的情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因为一次黄耳传书的错误传递造成的。2. 初中生:我听说的那个消息可能是黄耳传书的,不能完全相信。3. 高中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警惕黄耳传书的情况,不要轻易相信传闻。

拆字解意

黄耳传书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