饔飧不给
拼音yōng sūn bù gěi
含义一日三餐不能自给。形容穷苦。同“饔飧不继”。
出处明·朱国帧《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转大冶主簿,故苗地,长吏多不乐往,代行令事,多方抚恤,尽却例金,锱铢无所取,至饔飧不给,部民有馈白粲者。”
典故出处
明·朱国帧《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转大冶主簿,故苗地,长吏多不乐往,代行令事,多方抚恤,尽却例金,锱铢无所取,至饔飧不给,部民有馈白粲者。”
近义词
饔飧不继、饔飧不济、饔飧不饱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一日三餐不能自给。形容穷苦。同“饔飧不继”。
成语举例:衰国之民,饔飧不给,裋褐不完。★清·谭嗣同《仁学》二四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饔飧,古代指供奉给神祗的食物;不给,不给予。成语“饔飧不给”原指不给神祗供奉饭食,后引申为不给人以生活资料或待遇。形容对人不给予应有的帮助或照顾。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对他人不给予应有的帮助或照顾,或指对下属、员工等不给予应有的待遇。也可用于描述社会不公、权力不公等情况。
故事起源
- 《左传·僖公十三年》记载了一个故事。当时,齐国有一个叫孟尝君的官员,他对待自己的属下非常苛刻,不给他们饭食,导致属下们饿得无力工作。有一次,孟尝君的属下们饿得实在受不了了,纷纷向齐国君王诉苦。君王听闻后,对孟尝君大加责备,因此形成了成语“饔飧不给”。
成语结构
- 主语+饔飧+不给
例句
- 1. 他是个冷漠的上司,经常饔飧不给,员工们都很辛苦。2. 这些贫困地区的居民一直饔飧不给,生活非常艰难。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饔飧不给”与不给人吃饭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印象。可以想象一个人饿得面黄肌瘦,但周围却没有任何食物可供他食用的场景,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不给予帮助或照顾相关的成语,如“见死不救”、“置之不理”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朋友从来不饔飧不给,他总是愿意帮助我。2. 初中生:老师对我们很好,不会饔飧不给我们学习资料。3. 高中生:政府应该关注贫困地区的居民,不能让他们饔飧不给。4. 大学生:实习期间,公司对我们待遇很好,没有饔飧不给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