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泰极而否在词典中的解释
tàiér

泰极而否

拼音tài jí ér pǐ

含义泰、否:《周易》卦名,泰吉否凶。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好事会变成坏事。

出处唐·刘禹锡《史公神道碑》:“侍中以帐下生变闻,泰极而否,当歌而哭。”

典故出处

  • 唐·刘禹锡《史公神道碑》:“侍中以帐下生变闻,泰极而否,当歌而哭。”

近义词

  • 泰极生否、乐极生悲

反义词

  • 否极泰来

英文翻译

  • After extreme good luck, comes bad luck.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泰、否:《周易》卦名,泰吉否凶。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好事会变成坏事。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分句;指好事变坏事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泰极而否是由“泰”、“极”和“否”三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泰”表示极度的好,极其顺利;“极”表示极端;“否”表示极度的坏,极其不利。这个成语形容事物发展或转变时,会出现好与坏两种极端的情况。它强调了事物的极端性和变化的极端性。

使用场景

  • 在描述事物发展或转变的过程中,使用泰极而否可以突出事物的极端性和变化的极端性。它常常用来形容事物发展的结果是好是坏都有可能,而且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

故事起源

  • 泰极而否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左传》,是描述齐国国君齐桓公的故事。齐桓公是一个有着伟大抱负的君主,他希望能够统一中国。他的用人之道是“以贤为泰,以不肖为否”,意思是说,他会重用贤才,使其发挥作用,同时对不肖之人则会加以排斥。这个故事中的“泰”和“否”分别代表了好和坏的极端情况。

成语结构

  • 泰极而否是由三个词组成的成语,形式为“A + B + C”。其中,“A”代表好的极端情况,“B”代表极端,“C”代表坏的极端情况。

例句

  • 1. 这个项目的结果泰极而否,我们不知道最后会是好是坏。2. 这个人的表现泰极而否,有时候出色,有时候却很糟糕。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泰极而否”与事物的发展或转变过程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个事物从好到坏或从坏到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极端的情况,即泰极而否。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泰极而否相似的成语,如“泰山压卵”、“极力而行”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考试成绩泰极而否,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差。2. 初中生:这个电影的评价泰极而否,有人觉得很好看,有人觉得很无聊。3. 高中生:这个政策的效果泰极而否,有些人受益,有些人受损。

拆字解意

泰极而否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