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编残简
拼音duàn biān cán jiǎn
含义编:穿简的细长皮条;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
出处宋·黄庭坚《读书呈几复》:“身入群经作蠹鱼,断编残简伴闲居。”
典故出处
宋·黄庭坚《读书呈几复》:“身入群经作蠹鱼,断编残简伴闲居。”
近义词
断简残编
英文翻译
stray fragments of text <incomplete parts of ancient book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编:穿简的细长皮条;简: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
成语举例:《宋史·欧阳修传》:“金石遗文,断编残简,一切掇拾。”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断编残简是指文章或作品在传承、抄写、编辑过程中断裂、缺失,导致内容不完整或不完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文章、书籍、艺术作品等在传承中出现的缺失或损毁。
使用场景
- 断编残简常常用于讨论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承和编辑问题,也可以用于形容其他领域中的不完整或不完美的情况,比如说工程设计、计划执行等。
故事起源
- 断编残简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描述了汉代文献传世过程中的损失和缺失。这个成语的背后有着古代文献传承的苦衷和遗憾,提醒人们要重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成语结构
- 断编残简由三个词组成,分别是“断”、“编”和“残简”。其中,“断”表示断裂、缺失,“编”表示编纂、整理,“残简”表示不完整、损坏。
例句
- 1. 这本古籍经历了漫长岁月,早已断编残简,只能看到其中的片段。2. 这幅画经历了多次修复,但仍然有些地方断编残简,影响了整体的观赏效果。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本书被撕裂成几段,编纂的过程中缺失了一些内容,最终形成了断编残简。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古代文献传承的历史,以及古代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断编残简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本漫画书太旧了,有些页面都断编残简的,看起来不好看。2. 初中生:老师给我们发的作业本上,有几页都是断编残简的,看不清楚题目。3. 高中生:这本历史书上的一些章节都断编残简的,无法全面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4. 大学生:这篇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有些断编残简,找不到完整的引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