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是公非
拼音gōng shì gōng fēi
含义公认的是非。
出处唐·刘禹锡《天论上》:“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典故出处
唐·刘禹锡《天论上》:“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公认的是非。
成语举例:公是公非订弟兄,徐行疾行携子侄。★清·赵翼《戏为叠字体》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是非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公是公非是指在评判事物是非曲直时,要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不受个人感情、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这个成语强调了评判事物时应当遵循公正的原则,不受主观因素的干扰。
使用场景
- 在讨论公正、评判事物是非的情境中使用。
故事起源
- 公是公非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当时,鲁国有两个官员,一个负责刑法,一个负责征收税款。有一天,刑法官员因为个人恩怨,对一位无辜的人进行了刑罚,而税务官员却袖手旁观,不敢插手。这引起了当时的国君的不满,他说:“公是公非,应当公正评判,你们做官就是为了公正,怎么能袖手旁观呢?”于是,公是公非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成语结构
- 公是公非是一个由两个相同的“公”字组成的成语,表示公正评判。
例句
- 1. 在这个案件中,法官必须公是公非,不能受到任何干扰。2. 作为一名记者,我们应该公是公非地报道新闻,不能偏听偏信。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公是公非”这个成语与公平正义的概念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站在天平两端,公平地评判事物的是非曲直。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公正无私”、“公平正义”等,进一步加深对公正原则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我们应该公是公非地对待同学之间的矛盾,不能偏袒任何一方。2. 初中生:作为学生干部,我要公是公非地处理同学们的问题,不能因为个人关系偏袒某些人。3. 高中生:在社会上,我们应该公是公非地评判事物,不能被个人偏见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