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多怪
拼音shǎo jiàn duō guài
含义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
出处《抱朴子·神仙》:“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汉·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
典故出处
《抱朴子·神仙》:“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汉·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
近义词
管见所及
反义词
见多识广、多见少怪
英文翻译
one gets excited easil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
成语举例:清 郑燮《与金农书》:“世俗少见多怪,闻言不信,通病也。”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少,不能读作“shào”。
成语辨析:少见多怪指见识少的人遇见平常的事情也觉得奇怪;“大惊小怪”不含“见识少”的意思;只指对于平常的事却表现出奇怪。
成语谜面:奇观;狗吠月亮;童年遇险记
歇后语:看见骆峰当肿背;蜀犬吠日
成语故事
唐朝散文家柳宗元因王叔文失势而被贬到湖南永州当司马,他在永州期间收到韦中立的拜师信,非常感动。他立即回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表达一个观点:少见多怪是常有的事情,就像蜀犬吠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详细解释
- 少见多怪是由“少见”和“多怪”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少见指的是不常见,多怪指的是多所怪异。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不常见或者与自己习惯不同的事物感到奇怪或者不满意的心态。
使用场景
- 少见多怪常用于贬义,形容那些对新鲜事物或者与自己习惯不同的事物感到奇怪或者不满意的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
故事起源
- 少见多怪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的《文选·韩子》一书中。当时,韩子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是“少见多怪,非吾志也”。后来,这句话逐渐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对新鲜事物或者与自己习惯不同的事物感到奇怪或者不满意的人。
成语结构
- 少见多怪是由两个形容词组成的成语,形容词之间用“、”连接。
例句
- 1. 他对这个新的科技产品感到少见多怪,总是觉得不方便。2. 她对他的穿着打扮感到少见多怪,认为他不符合她的审美观。3. 他们对这个国家的饮食习惯感到少见多怪,总是觉得不适应。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少见多怪与“少见鬼怪”进行联想,形象地表示对于不常见或者与自己习惯不同的事物感到奇怪或者不满意的心态。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含有“少”和“多”的成语,如“少安毋躁”、“少年老成”、“少言寡语”等,加深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对老师给的新作业感到少见多怪,因为这次的题目太难了。2. 初中生:他对同学们流行的音乐感到少见多怪,觉得自己跟不上潮流。3. 高中生:我对父母的观念感到少见多怪,他们总是不理解我的想法。4. 大学生:他对这个学科的教学方法感到少见多怪,觉得老师的讲解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