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得咎
拼音dòng zhé dé jiù
含义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典故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近义词
跋前踬后
反义词
八面圆通
英文翻译
be frequently taken to task <be blamed for every mov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辄:即;咎:过失,罪责。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成语举例:小厮因动辄得咎,只得说道:“请问主人:前引也不好,后随也不好,并行也不好,究竟怎样才好呢?”(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辄,不能读作“chē”。
成语辨形:辄不能写作“辙”。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韩愈学识渊博,被任命监察御史,因反对宦官利用“宫市”敲诈百姓,触怒了唐德宗被贬,后在唐宪宗时调回京城任吏部员外郎,他又因华州刺史之事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他作《进学解》感慨自己:“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详细解释
- 动辄得咎是指行为稍有过失或不慎,就会受到责备或惩罚。这个成语强调了行为的轻微失误即可能遭受严厉的批评或惩罚,因此提醒人们在做事时要谨慎小心,避免轻率行事。
使用场景
- 动辄得咎常常用于警示人们不要轻率行事,要谨慎小心,避免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受到不必要的惩罚。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都可以用到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对待事情认真负责,避免犯错。
故事起源
- 动辄得咎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下》一章中。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在这一章中说:“动辄得咎,是以君子不为也。”意思是说,稍有过失就会受到责备,所以君子应该避免轻率行事。后来,这个成语就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了一种警示人们谨慎行事的常用表达。
成语结构
- 动辄得咎的结构为“动辄”+“得咎”,其中,“动辄”表示稍有过失,得咎表示受到责备或惩罚。
例句
- 1. 他动辄得咎,所以在工作中总是小心翼翼。2. 这个公司对工作质量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动辄得咎。3. 学生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动辄得咎。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动辄得咎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做某件事情时稍有不慎,结果就被老师或上司责备或惩罚的场景,用这个场景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了解为什么轻微的过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或惩罚。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一失足成千古恨”、“鸡飞蛋打”等,来扩大自己的成语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动辄得咎,所以他在做作业时总是特别小心。2. 初中生:学校对违纪行为零容忍,稍有不慎就会动辄得咎。3. 高中生:高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学生们不能动辄得咎,要对每一道题目都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