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口截舌
拼音huō kǒu jié shé
含义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典故出处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我根前使不着你之乎者也、诗云子曰,早该豁口截舌!”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撕开嘴巴,截去舌头。指命人住嘴。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命人住嘴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豁口截舌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人说话刻薄、激烈,毫不留情的样子。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言辞激烈,没有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顾及对方的感受,甚至伤害到对方。
使用场景
- 豁口截舌可以用来形容人在争吵、辩论或争执时,言辞激烈,毫不留情,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个成语在描述人际关系紧张、争吵激烈的情况下常常使用。
故事起源
- 豁口截舌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著名的辩论家叫屈原,他非常擅长辩论和议论。一次,屈原与另一位辩论家争论起来,言辞非常激烈,毫不留情。他们的争论激烈到了极点,以至于屈原说话时,嘴唇被自己的牙齿咬破,流血不止,形成了“豁口截舌”的场景。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形成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成语“豁口截舌”由两个词组成,其中“豁口”表示口被撕裂,形成裂口的意思;“截舌”表示舌头被切断,无法说话的意思。两个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言辞激烈、毫不留情的样子。
例句
- 1. 他在会议上豁口截舌地抨击了对方的观点。2. 两个政治家在电视辩论中豁口截舌,争得面红耳赤。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在争吵的过程中,言辞激烈到嘴唇被撕裂,舌头被切断,无法说话的场景,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和形象。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言辞激烈、毫不留情相关的成语,例如“言辞犀利”、“言辞刻薄”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在打架时豁口截舌地互相骂了起来。2. 初中生:她在班级辩论赛上豁口截舌地反驳了对方的观点。3. 高中生:他们在辩论社交问题时豁口截舌,争得面红耳赤。4. 大学生:他们在学术讨论会上豁口截舌地争论了起来,场面非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