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形怪状
拼音qí xíng guài zhuàng
含义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
出处《晋书·温峤传》:“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典故出处
《晋书·温峤传》:“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近义词
怪模怪样、非同寻常
反义词
司空见惯
英文翻译
badly dressed appearanc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
成语举例: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能识?(唐 吴融《太湖石歌》)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物体的外形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状,不能读作“zuànɡ”。
成语辨形:状,不能写作“壮”。
详细解释
- 形容事物外表或形态异常奇特,与常规不符。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人、事物或景象的奇怪、不寻常、怪异等特征。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有一则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昭公曾经派人去鲁国拜访鲁国的国君,但是他们回来后却描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象:鲁国的国君站在墙头上,左半边身子朝外,右半边身子朝内,形态十分怪异。于是,人们就用“奇形怪状”来形容这种异常奇特的景象。
成语结构
- 形容词 + 形容词 + 形状
例句
- 1. 这个建筑的外形奇形怪状,引人注目。2. 他的穿着总是奇形怪状的,不合常规。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奇形怪状”与奇怪的形状联系起来,想象一个形状非常奇特的事物,如一只有五个脚的狗,用这种奇特的形象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奇装异服”、“怪模怪样”,加深对形容奇特、不寻常的事物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动物园看到了一只奇形怪状的鸟,它的嘴巴又长又尖。2. 初中生:这幅画的色彩搭配太奇形怪状了,完全不符合常规。3. 高中生:那个房子的建筑风格非常奇形怪状,很有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