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形于色
拼音xǐ xíng yú sè
含义形:表现;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谓群臣曰:‘……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
典故出处
唐·吴兢《贞观政要·纳谏》:“太宗闻其言,喜形于色,谓群臣曰:‘……及见魏征所论,始觉大非道理。’”
近义词
眉飞色舞、喜上眉梢
反义词
闷闷不乐、忧心忡忡
英文翻译
Joy colored one's cheek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表现;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成语举例:章奇先生喜形于色了。(蒋光慈《短裤党》二)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色,不能读作“shǎi”。
成语辨形:于,不能写作“与”。
成语辨析:喜形于色和“笑容可掬”;都有“脸上流露出喜悦”的意思;但喜形于色是发自内心而表露在脸上的喜悦;是表里如一的;“笑容可掬”侧重于面部表情;可能表里如一;也可能为了某种目的;表里不一。
成语谜面:笑颜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魏国大臣高允深受皇帝的宠爱,在他暮年时期,他坚信自己能活到100岁。一次得了小病,家人给他请大夫看病,他始终坚持料理政务。皇帝派人给他送去很多礼物,估计他活不多久了作为办丧事用。高允喜形于色,认为皇帝对他无微不至。
详细解释
- 当一个人非常高兴或者喜欢某件事情时,他的脸上就会流露出喜悦之色。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喜悦之情外露,无法掩饰。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得到好消息、看到喜欢的人或事物时流露出喜悦的表情。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表演、演讲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时的喜悦表情。
故事起源
-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这个成语的故事。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将项羽与刘邦争霸,刘邦派人去楚国劝降项羽。这个人对项羽说:“如今天下人心归附刘邦,你为何不降呢?”项羽听后,非常愤怒,但他没有发作,只是露出了喜悦的表情。这个故事中的“喜形于色”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在听到自己考试成绩时,小明喜形于色。2. 她看到自己喜欢的歌手上台演唱,不禁喜形于色。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喜形于色”拆分为“喜形”和“于色”,然后联想到喜悦的表情外露在脸上的颜色,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怒形于色”和“惊讶形于色”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在看到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时喜形于色。2. 小学生:当老师表扬我写的作文时,我喜形于色。3. 初中生:当我听到自己被选为班长时,我喜形于色。4. 高中生:在考试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喜形于色地交流答案。5. 大学生:当我拿到心仪的实习工作时,我喜形于色地告诉了家人。希望这个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