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吹毛索瘢在词典中的解释
chuímáosuǒbān

吹毛索瘢

拼音chuí máo suǒ bān

含义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出处清·邹弢《三借庐笔谈·杨文乾》:“田(田文镱)以为讪己,愈恶之,每见嗔喝,吹毛索瘢。”

典故出处

  • 清·邹弢《三借庐笔谈·杨文乾》:“田(田文镱)以为讪己,愈恶之,每见嗔喝,吹毛索瘢。”

近义词

  • 吹毛索疵、吹毛求疵

英文翻译

  • pick to pieces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成语举例: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似此吹毛索瘢,得勿令夫人齿冷?”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指故意挑剔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吹毛索瘢是一个用来形容对事情非常细致、苛求的成语。其中,“吹毛”指的是吹去毛上的灰尘,意味着对细节的关注;“索瘢”指的是寻找伤痕,意味着对缺陷的苛求。整个成语表示对事情严格要求,追求完美。

使用场景

  • 吹毛索瘢常用于形容对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要求极高的人。例如,用于形容一个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也可以用于形容对他人的工作或行为要求过高、苛责不已。

故事起源

  • 吹毛索瘢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孟子·告子上》一文。据传,孟子曾经讲述了一个关于齐宣王的故事。有一天,齐宣王在宫中举行宴会,宴会上准备了一碗鸡肉,然后宣王命令内侍去找一根鸡毛。内侍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鸡毛,宣王非常生气,认为内侍不够细心,对他进行了责骂。这个故事就是吹毛索瘢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吹毛索瘢的成语结构是一个动宾短语,其中“吹毛”和“索瘢”都是动词短语,表示动作,而“吹”和“索”则是动词的主语。

例句

  • 1. 他对自己的作品吹毛索瘢,从不马虎。2. 这位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要求吹毛索瘢,让学生们倍感压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吹毛索瘢的“吹毛”和“索瘢”两个动作形象化,想象自己在仔细地吹去毛上的灰尘,然后细心地寻找伤痕,表示对事情的仔细和苛求。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含有“吹”和“毛”的成语,如“吹毛求疵”、“吹毛利刃”等,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对我的作文要求太严了,总是吹毛索瘢地找错字。2. 初中生:我爸爸是一个吹毛索瘢的人,对我的学习成绩要求非常高。3. 高中生:老师批改作文时总是吹毛索瘢地找出我的不足之处。4. 大学生:我在论文写作中吹毛索瘢,力求做到严谨和准确。5. 成人:我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很高,总是吹毛索瘢地追求完美。

拆字解意

吹毛索瘢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