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马
拼音zhǐ lù wéi mǎ
含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典故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近义词
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反义词
是非分明
英文翻译
call a stag a hors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举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指,不能读作“手指头”的“zhí”;为,不能读作“为了”的“wèi”。
成语辨析:见“混淆是非”。
成语谜面:点石成金
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故事出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详细解释
- 指鹿为马是指有人明明知道事实真相,却刻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欺骗他人或者自欺欺人的行为。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些人故意歪曲事实,欺骗他人或者自欺欺人的行为,也可用于批评某些机构或政府对事实的故意掩盖。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秦朝时期的历史。当时,秦朝的宰相赵高垂帘听政,他曾经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一次,赵高带着一只鹿进宫,却告诉大家这是一匹马。当时的皇帝秦二世并不相信,于是他试探赵高,问他:“这是一只鹿,为什么你却说它是一匹马?”赵高回答说:“我是故意说错的,如果你相信我,那就是你的错。”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指鹿为马”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指”、“鹿”、“为”、“马”。
例句
- 1. 他明明知道是他的错误,却指鹿为马,试图逃避责任。2. 这家公司总是指鹿为马,欺骗消费者。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故事起源联系起来记忆。想象赵高带着一只鹿说它是一匹马的场景,将故事里的情节与成语的含义联系起来,有助于记忆。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等,可以帮助进一步理解这个成语的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考试作弊了,却指鹿为马说是自己做的。2. 初中生:老师在课堂上指鹿为马,我们都没法相信他说的话。3. 高中生:政府发布的信息有时候也会指鹿为马,让人很难辨别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