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本来面目在词典中的解释
běnláimiàn

本来面目

拼音běn lái miàn mù

含义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出处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典故出处

  • 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近义词

  • 庐山真面目、真相大白

反义词

  • 涂脂抹粉、乔装打扮

英文翻译

  • original(real,unmasked) appearance(character)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成语举例: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鲁迅《且介亭杂文 门外文谈》)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人与事物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本,不能读作“bèn”。
    成语辨形:本,不能写作“木”。
    成语谜面:化装之前

成语故事

  • 佛教禅宗六代世祖慧能从小听人念诵佛经,心中有所觉悟,就到黄梅县东禅寺投奔禅宗五世弘忍大师学习佛法,被秘密授与祖师衣钵,连夜逃到南方,遇到僧人慧明,要求讲佛法。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详细解释

  • 表示揭露事物真相或原形,不掩饰真实情况。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揭示事物真相,还原事物本来的样子。

故事起源

  • 相传,晋代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中有一句“人皆知有丑恶本来面目,而况乎鬼神乎!”。后来,这句话被引申为成语“本来面目”。

成语结构

  • 四个汉字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揭露了他的本来面目,大家都对他失望了。2. 经过调查,真相终于显露出他的本来面目。3. 在竞选过程中,候选人的本来面目逐渐被揭示出来。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本来面目”:1. 将“本来面目”这个成语拆解成“本来”和“面目”两个部分进行记忆。2. 可以联想成一个人脸上的面目,不再掩饰真实的样子,以此来理解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1.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原形毕露”、“真相大白”等。2. 可以阅读相关的文章或故事,了解更多关于揭示真相的故事和事件。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偷了我的铅笔,我揭露了他的本来面目。2. 初中生:经过调查,我们终于看清了他的本来面目。3. 高中生:在政治斗争中,人们揭露了对手的本来面目。

拆字解意

本来面目成语造句

  • 本来面目造句(精选100条)

    1、生活的本来面目与时间的本来面目相撞击,我们就把这种撞击称做无聊。周国平2、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3、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4、她并不随和,一本正经...

  • 用本来面目造句(精选19条)

    1、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不能真实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2、直到举鼎之后,徐策看他已长大成人,勇武过人,已具备了为父报仇的条件,便借着让他观看薛家历代真容,启发他为父报仇的意志,直到这时,徐忠才不是徐忠,恢复了薛蛟的本来面目,时间的跳...

  • 本来面目造句(精选64条)

    本来面目解释: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近义词:庐山真面目真相大白反义词:面目全非涂脂抹粉乔装打扮相似词:本草纲目本来面目面目全非面目狰狞面目可憎面目一新庐山真面目1、你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