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传六耳
拼音fǎ bù chuán liù ěr
含义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话可法不传六耳。”
典故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话可法不传六耳。”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成语举例:〖示例〗佛门有句话,法不传六耳。大师父总该知道。 ★《花城》1981年第4期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方式,叫做“斩耳”。在古代,有些法律规定的罪犯会被斩去耳朵示众,以警示他人。这个成语中的“六耳”是指人的两只耳朵,也就是指法律不能传达给每个人。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法律无法普及到每个人,或者指责某些人无视法律。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明代的一位名叫杨慎的官员。杨慎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官员,他深受人民的敬重。有一天,他听说有人违法了,但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皇帝,希望能够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让每个人都受到法律的制约。皇帝看到这封信后,非常赞赏杨慎的忠诚和正直,于是赐给他一个“六耳”的称号,表示他的声音能够传达到每个人的耳朵。后来,人们就用“法不传六耳”来形容法律无法普及到每个人的情况。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按顺序分别是“法”、“不”、“传”、“六耳”。
例句
- 1. 这个国家的法律执行力度不够,法不传六耳,导致很多违法行为无法得到应有的处罚。2. 我们要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工作,让法律不再传六耳。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一只耳朵上面有六个小耳朵,表示法律能够传达到每个人的耳朵。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法律和社会公正相关的成语,如“法网恢恢”、“明知故犯”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要闯红灯,因为法不传六耳。2. 初中生:社会上有一些人明知故犯违法,他们觉得法律法不传六耳,不会受到惩罚。3. 高中生:我们要加强法律宣传,让每个人都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不能让法不传六耳的情况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