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
拼音hàng xiè yī qì
含义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典故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近义词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反义词
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精诚团结
英文翻译
collaborate in evildoing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成语举例: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沆,不能读作“kēnɡ”或“kànɡ”。
成语辨形:沆,不能写作“沉”;气,不能写作“起”。
成语故事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详细解释
- 沆瀣原指水中漂浮的泡沫,引申为虚假、不实。一气指一种状态或气味。沆瀣一气形容言行或行为举止不正派,没有底线,没有原则,毫无底线可言。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讽刺、批判某些人或团体言行不正派,没有底线的行为。
故事起源
- 《诗经·大雅·招隐士》有“沆瀣其如”一句,意为“虚假如泡沫”。后来,这个成语演变为“沆瀣一气”,用来形容言行不正派的人或事。
成语结构
- 四个汉字构成,前两个字为形容词,后两个字为名词。
例句
- 1. 他们的勾结行为真是沆瀣一气,毫无底线可言。2. 这个公司的经营方式沆瀣一气,缺乏诚信。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沆瀣”为水中漂浮的泡沫,而“一气”则表示一种状态或气味。可以想象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像水中的泡沫一样虚假不实,没有底线,没有原则。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道德、底线相关的成语,如“不择手段”、“言而无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作弊考试的行为真是沆瀣一气,应该受到惩罚。2. 初中生:这个政府的腐败行为沆瀣一气,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3. 高中生:那个公司的商业欺诈行为沆瀣一气,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4. 大学生:某些政客的演讲充满了沆瀣一气的言辞,充分暴露了他们的虚伪。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