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一概而论在词典中的解释
gàiérlùn

一概而论

拼音yī gài ér lùn

含义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出处《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而作者安可以方古,一概而论得失?”

典故出处

  • 《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而作者安可以方古,一概而论得失?”

近义词

  • 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等量齐观

反义词

  • 天壤之别、明辨是非

英文翻译

  • treat different things as the same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成语举例:我们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决不能一概而论。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否定句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概,不能读作“kǎi”。
    成语辨形:概,不能写作“慨”。
    成语辨析:见“混为一谈”。

详细解释

  • 一概而论是一个形容词性词语,用来形容对复杂问题或情况做出不加区分地统一判断或论断。这种行为通常是主观片面的,缺乏全面客观的考虑。一概而论往往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容易导致不公正的判断。

使用场景

  • 一概而论常常用于批评他人的不公正判断或论断,也可以用于警示自己不要轻易做出片面的判断。在讨论复杂问题时,我们应该注重全面了解和客观分析,避免一概而论的做法。

故事起源

  • 关于一概而论的具体故事起源目前尚无确切记载,但这个成语的使用很早就出现在文献中,如《孟子·尽心上》中就有“君子之于物也,一概而论,一概而已矣。”这表明这个成语的概念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

成语结构

  • 一概而论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每个字的意思分别是:一、概、而、论。结构简洁明了,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句

  • 1. 他对待问题总是一概而论,缺乏细致的思考。2. 不要一概而论所有外地人,他们并不都是坏人。3. 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应该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一概而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例如,可以将“一概而论”联想成一个人拿着一把大刷子,把所有问题都刷成了同样的颜色,表示不加区分地做出统一的判断或论断。

延伸学习

  • 除了一概而论,还有一些类似的成语,如“一刀切”、“以偏概全”等,它们都指代了对复杂问题做出片面、不公正的判断。可以进一步学习这些成语,加深对这类问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说不要一概而论,要认真观察问题。初中生:对待同学的评价不应该一概而论,要看到他们的不同特点。高中生:在历史研究中,不能一概而论地看待某个时期的人物。大学生:学术研究需要全面客观,不能一概而论地得出结论。

拆字解意

一概而论成语造句

  • 一概而论造句(精选75条)

    1、人因为性格不同、能力不同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从而适合做队员或是领导,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讲做队员比做领导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2、生活的种类很多,不能一概而论。3、他们有时会待在家中闭门读书,有人还在城内书院中求学,各人情况不一,不可一...